|
上世纪90年代初,尤飞君参观美国哥伦比亚号。(资料图片) |
|
尤飞君在介绍他建造和收藏的古船。 |
宁波一位“分分钟几百上千万”的企业家,每个周末总会跑到沿海各个城市,不是去考察项目,也不是去洽谈业务,而是直奔当地的博物馆、古渔村、古迹遗存点,寻访与古代舟船相关的史料。 他叫尤飞君,从事汽车轮毂生意,却总把探寻古船线索、制造古船模和仿古船当成“主业”。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现在可能还像爷爷那代人一样,驾着船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尤飞君对记者说,如今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节点往回看,他当年离船上岸创业,到现在又将生活重心回归到舟船和大海,兜兜转转这一回,改变最大的,并不是家里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是一家人对文化、对精神的追求。“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古船梦,有着对传承中国千年古船文化的一份责任。我们要通过研究中国古船历史、促成中外古船文化交流,让中国数千年的古船文化焕发新生。” A 上世纪80年代:航海世家的娃娃上岸创业 尤飞君出生在象山港畔,祖辈父辈都在海上讨生活,祖父曾拥有一艘12吨的帆船,父亲也是船老大,对于大海和船,他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尤飞君的父亲有远见有魄力,组织当地几位船老大组建了一家船运公司,专门做近海运输生意。上世纪80年代初,尤飞君高中毕业后到了父亲的船运公司上班。 跑了几年海运后,尤飞君对船特别是古船特别痴迷,“按当年的材料价格,造一艘最简单的船模要几万元,可到后来仅人工费就要5万元一艘。”尤飞君说,面对巨大的开销,他思来想去,决定上岸创业。 1986年,尤飞君的企业开张。由于经营得当,两三年后有了一些自由支配资金,于是他在当地招了一些老工匠,在工厂里辟出专门的车间造古船。他们先造的是“绿眉毛”“福船”等常见的船型,造了四艘,都放在海岸边,不料有一年刮台风,一下子吹走了三艘,可把尤飞君心疼坏了。 于是,尤飞君决定制作古船模。“其实,造船模不比造大船容易。因为我要的是那种最大限度还原真船的古船模,船窗可以开,船帆可以升,船舵可以转,甚至还能下水,这起码得要8个工种的师傅。”尤飞君说,由于古代造船工艺主要靠手口相传,很少有文字记录,造完几种常见船型的船模后,工作陷入了瓶颈期。 为搜寻古船资料,尤飞君开始跑图书馆、博物馆,到沿海各个渔村走访,还千方百计向专家求教。可他了解得越深入,就越犯难:古船模图纸和资料传承下来的实在太少,而光有资料还不行,还得反复论证真实性和可行性。 B 上世纪90年代:10年造了130多艘古船模 工作之余,尤飞君一心扑在查找古船线索上。多方打听后,他找到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冠倬先生。王老先生听说有人要造古船模,非常激动,两人一番长谈后,老先生把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古船资料全部无偿赠送给尤飞君。 这些古船草图让尤飞君重燃希望,他在此基础上四处寻访专家,打算画出古船的详细设计图纸。当得知武汉理工大学席龙飞教授是一位从事船舶设计、古船研究的专家时,尤飞君欣喜若狂,立即联系上了席教授。席教授当即带助手过来,给尤飞君提供技术指导。 船模车间再次热闹了起来,尤飞君投入到古船模制作的人力和物力也更多了,有时仅一张古船的图纸就要花费数万元。在企业规模还不大的时候,尤飞君的资金常捉襟见肘,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10年打拼,尤飞君的企业越办越大,生意也扩展到了国外。每次出国,他总不忘去当地的博物馆寻找资料,几年下来,一些沿海国家的大型博物馆都被他逛了个遍。 有一次出差去英国,尤飞君匆匆谈完生意,预留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专门泡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寻找中国古船的历史文献,还买了100多本相关书籍。还有一次,为了一艘明代的宁波商船模型,他专门飞到日本多次走访,当他在一家博物馆收藏的画中见到这艘古船的模样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如此专注与痴迷之下,尤飞君团队先后制作出了130多艘仿古船模,如春秋战船大翼、东汉时期的楼船、隋代的五牙舰和汴河古船等,几乎涵盖了所有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船型。 有人欲出巨资购买这些船模,也有朋友建议可以将古船模用作商业用途,但都被尤飞君拒绝,可只要是公办博物馆有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将制造、收藏的古船模拿出来展览,甚至转让。淮北、嘉兴、威海等地博物馆及中国海事博物馆等博物馆里,都有尤飞君团队的古船模作品长期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