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12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林湖首次出土 “秘色”字样匣钵

它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 秘色瓷的神秘面纱正在揭开

北宋陶质匣钵与精品青瓷
北宋早期对碟纹
北宋早期龙纹大盘
“罗湖师秘色木椀”匣钵

    秦汉以来,很多皇家指定的重要的手工制作会要求工匠留下记号,以便追责。从晚唐到北宋早期一直为皇室烧制瓷器的上林湖越窑窑址,其器物上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标记?那些窑工知道自己烧制的是秘色瓷吗?

    近日,正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考古现场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博士告诉了记者一个惊人的答案:“我们在一件瓷质匣钵上发现了‘罗湖师秘色椀’六个字,‘秘色椀’三个字与法门寺地宫衣物账上的文字完全相同。”郑建明说,这不仅是首次在窑址上发现 “秘色”字样,同时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秘色瓷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当时的文人及社会上层中,窑工亦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秘色瓷器。

    首次发现“罗湖师秘色椀”字样的匣钵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向世人道出了秘色瓷的神韵,但是千年来秘色瓷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2017年2月25日,在浙江省考古所、慈溪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成果: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后司岙窑址作为上林湖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

    2017年4月12日,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后,郑建明博士就率领团队回到后司岙古窑址现场。他告诉记者:“2016年,我们发掘的重点是晚唐五代秘色瓷,位于后司岙窑址窑炉上坡。2017年,我们探究北宋越窑的面貌与烧造工艺,也就是对后司岙窑址窑炉下坡的堆积进行重点发掘。”

    “去年年底,为了进一步了解后司岙整个南向山坡的窑业堆积与窑炉数量及分布,考古队在后司岙窑址窑炉的西南下坡位置,自东向西开挖了一条探沟。这里的主体堆积为晚唐五代时期,‘罗湖师秘色椀’字样的匣钵正是出土于这一区域。”郑建明向记者解释说,这一区域还新发现一条窑炉,长不足20米。据了解,唐宋时期的越窑窑炉长度基本稳定在50米左右,而这种长度的窑炉属首次发现,拓宽了大家对唐代窑炉的新认识。

    郑建明补充道:“这个‘秘色’字样的匣钵虽然已经破损,只剩下其中一部分,但是可以推断,该匣钵非常大,可以烧制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大碗。”据他推测,“罗湖师秘色椀”字样表示,这是一个叫“罗湖”的师傅做的秘色碗;“椀”字同“碗”,表示“木制凹形器皿”,因为古人大多用木碗,直到今天日本的漆碗还称为“椀”。

    解决了晚唐到宋早期越窑的完整序列

    近期郑建明团队的考古发现还有一个重大成果,那就是北宋早期越窑遗址的发掘。

    在对编号为Y66的后司岙窑址窑炉下坡的发掘中,确认主体堆积均属于北宋早期,文化层非常丰厚,最厚处超过6米。地层中以大量的窑具为主,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匣钵,以及少量的垫圈与支烧具。出土的北宋青瓷产品非常丰富,包括碗、盘、碟、罐、盆、洗、执壶、瓶、盏、盏托、套盒、盒、炉、贯耳瓶、埙等,同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许多器物体量巨大。

    郑建明告诉记者,与晚唐五代时期不同的是,发掘出土的宋初器物不再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而是以复杂的纹样装饰见长。在器物图中,记者发现,凤凰、龙、白鹭、孔雀、鸿雁、鹦鹉、蝴蝶、缠枝花卉、莲荷等花卉与禽鸟装饰应有尽有,且都以细线划花的技法呈现。所有的纹饰动感十足,张力外扬,禽鸟类多作振翅欲飞状,花卉类则茎条蜿蜒盘曲,遒劲有力。

    郑建明表示,北宋时期,少量高质量的器物胎釉特征与秘色瓷接近,并且主要出土于北宋皇陵、辽代祖陵、辽代公主与贵妃墓等最高等级的墓葬中,是重要的宫廷用瓷。这些器物大多在后司岙烧制而成,这也说明,北宋早期的上林湖地区仍沿袭着晚唐五代宫廷用瓷生产地的传统,烧造高质量的瓷器。

    “加上此前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后司岙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包括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基本解决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的生产问题,并证明了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对于考古研究来说,解决了晚唐到宋早期中国青瓷烧造技艺最鼎盛时期的完整序列。”郑建明说。

    记者 陈晓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