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鄞州,原为鄞县,具有千年悠久历史。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千百年来,鄞州人文荟萃,群星闪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文艺作品。 如今,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鄞州的文艺事业继续蓬勃发展,迸发出新的气象,也孕育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鄞军”。 今起,本报将推出“文艺鄞军”系列访谈,来探寻他们的个人成长史及其创作的成功之处。 个人简介 1980年生,宁波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鄞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第四届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等奖项。著有《纸上的故园》《此生有别》和《别嫌我们长得慢》等书。 徐海蛟一直在纯文学的天空下行走,少年时代写诗,后来写小说,但他最爱的还是散文。他说,在很多人都喜欢以小说家和诗人自居的年代,他期望他能在散文上有所作为。 徐海蛟说,从古到今,散文都是读者阅读最广泛的文体,但阅读最广泛的文体,要写出新意写得精彩恰恰又非常不容易。他少年时代开始写作,并一直在散文之路上探索。一开始,他的散文写作是无序的,外界的触动和情绪的冲动让他想要一吐为快,他就动笔写篇散文。这种随意率性的写作能走多远?现代散文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徐海蛟开始了思考,渐渐他就有了努力的方向。2008年,徐海蛟开始书写他散文的第一个系列作品——乡村记忆系列,这些作品后来结集成为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纸上的故园》。2010年,他的第二本散文集《见字如晤》出版,这是他散文写作的第二个台阶:历史人物系列。2014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中的人,开始寻找生活里一些命运奇特的小人物。他用一年时间不断走访,走进寺院,来到街头,走向乡野,又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第三个系列散文——非虚构系列。这些文字结集成了《此生有别》一书,它体现了徐海蛟对人性的思考。 从乡村小品文到历史之问、人性之思,徐海蛟的散文写作呈现出越来越开阔的气象。2016年获得“人民文学新人奖”的《无法抵达》是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长篇散文,像一组宏大的乐章,写的是山里人进城的故事。人的迁徙与融合几乎是当下中国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篇散文中,徐海蛟写下了背井离乡的人的疼痛,写下了他们的期盼、梦想和挣扎…… 现在,徐海蛟的散文正朝着人性更深的角落勘探。今年,他的历史人物散文力作《故人在纸一方》,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记者 陈爱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