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宁波(十八)

【出处】(英)乔治·纽厄纳姆·赖特(George Newenham Wright)、托马斯·阿罗姆 (Thomas Allom):《中国:系列图画中展现的那个古老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 (China, In A Series of Views, Displaying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
【内容】该幅画题为“镇海孔庙的第一进大门”,画中棂星门飞檐斗拱、巍然壮观,雕饰繁复精美,门内殿宇隐约可见,门外人物历历在目。

    田 力

    克陛存(Michael Simpson Culbertson,1819-1862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学者。他于1835年入美国军事学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也就是著名的西点军校(West Point)学习。1839年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在军队服役数年,于1841年退伍,入普林斯顿神学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学习神学。1844年,克陛存被美国长老会选派为赴华传教士。从1845年至1851年,他主要的活动地点就是在宁波。之后又赴上海,与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合作翻译文理(即文言文——作者注)新旧约圣经。在《圣经》汉译史上,该译本因译笔忠实、文辞典雅,而颇受好评。1862年,克陛存因病在上海去世。

    克陛存于1857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了一本名为《黑暗笼罩花国:北华的宗教观和盛行的迷信》(Darkness in the Flowery Land; or Religious Notions and Popular Superstitions in North China)的书。所谓“北华”是相对于“南华”来说的,当时的在华西人将广东称为“南华”,而称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为“北华”。作者在书中主要以宁波为代表性研究区域,从基督教的角度对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进行介绍及批判,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表示同情,并得出只有《圣经》福音才能带来“拯救”的结论。从西方人关于中国研究的历史脉络上来说,这是近代第一部以宁波地区为主要蓝本、研究中国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著作。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克陛存关于中国人信仰模式的认知,大多数是源自其“宁波经验”,也即他在宁波期间对于当地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学习、观察和理解。比如讨论儒家的“祭孔”,就以宁波的孔庙为例:

    “每逢重大祭祀,皇帝都会代表万民亲自主持,并为他们祈福,而各省各府的行政长官也必须代表其治下的民众举行特定的宗教仪式。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会有祭奠孔子的宗教典仪。清朝的各府各县都建有庙宇供奉孔圣人。在宁波这样的庙宇共有两座,一座在宁波府,一座在县上,皆是气势恢宏,所费不赀,占据大片宝贵的土地。

    相对而言,宁波府的孔庙规模更大,也更为雅致,其四面砌有厚实的砖墙,内有楼宇数栋。孔庙的外围设有一道双重大门,专候皇帝的驾临。不过,由于皇帝从未造访过宁波,所以这扇大门也就一直没有打开过。另有一侧门,较小,为常用的入口。经由此门,穿过一条窄巷,可见另一道门,直通向孔庙的其中一方庭院。门上刻有四字:‘礼门义路’,意为‘中庸之门,正义之路’。朝前稍走几步,便有一扇大门,通往一座长长的庭院,其内凿有一池,池周垒以石块,池上架有三座石板桥。过了池塘,就进入了主院,院内多以石料铺就。院落四周楼宇环绕,主殿建于土丘之上,比院内其它建筑高出了两到三英尺。我们登上了主殿的高台,不过走的不是台阶,而是一个石砌的斜坡,坡面镌有龙的图案,走起来不会打滑。从外面看,这栋建筑并不起眼,但里面的大厅,占满了整个主殿,装饰得十分精美。地面铺着石块,顶部以巨大的木柱撑起,靠近屋顶的横梁上绘有小型山水画,都是以中国艺术里最为精湛的手法完成的。

    与其它庙宇不同的是,孔庙并不供奉神像。在这里,接受膜拜的孔夫子与他的贤徒,仅有属于各自的‘灵位’。所谓‘灵位’,不过是些小片的木板,表面涂上清漆,刻上代表的圣人的名号。这些‘灵位’插进一个个小小的木座里,这样便能够稳稳地立住。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孔庙,悬挂牌匾的地方张贴着大幅的孔夫子画像。

    供奉孔夫子的祭品包括动物、丝绸、酒水和蔬菜。据估计,清朝共有1560座孔庙,每年献祭给孔子及其门徒的猪、兔、羊和鹿约有62000只,而丝绸则有27000匹。这些祭品通常在清晨便已奉上,一般在破晓之前。由地方长官主持的其他宗教仪式也是如此,由皇帝亲自上阵的仪式同样也不例外。”

    在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宁波地区传统民俗的介绍,读来饶有趣味。比如“迎春”仪式:

    “在宁波,人们用陶土烧制了一尊公牛塑像,作为官员进行祭拜仪式时所用的神物。仪式的地点选在城外的一座庙宇,当仪式结束的时候,行政长官会把塑像底座上的一小块碎片埋到土中。第二天,官员们会集中到另一座庙宇,那尊公牛塑像也早已运到。念过祷文之后,官员们排成一队,绕着公牛塑像行走。每位官员手里都拿着一把细树枝,只等仪式主持者示意,就开始用细树枝抽打这尊塑像。到最后,行政长官会抽打塑像的头部,其他人马上一哄而上,把塑像敲成碎片。所有人都想能拿到一块碎片,拿回去与种子混在一起,希望播种后能收获更丰饶的收成。”

    又如“醒土”仪式:

    “宁波有一种称为‘醒土’的独特风俗,这是为了祭拜当地掌管土地的神——土地菩萨(Tu-di-pusah)。但如果在祭拜仪式中也要祭拜上天,那么土地菩萨就不会作为掌管土地的神明出现,也就是说,土地菩萨只是一个小神。有人要盖屋,有人要掘坟,还有人要打井,这些都会破坏土地神的‘面貌’,所以在开工之前,人们都要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仪式上告神明。在仪式上,人们会说道:‘神明在上,祈求您宽恕我将要做的事。此事十分必要,因而我满怀内疚。但正因如此,我相信您一定可以理解,我毫无不敬之意,祈求您在动工之时予我帮助。’

    为了取悦神明,人们会找来术士,让他念祷文,结束仪式。祭台上摆着鸡肉、猪肉或是羊肉,香烟袅袅;祭台之前,人们俯首低跪,心里默默许愿。接着术士会踱步走到计划破土奠基的地方,身后跟着手捧香烛的房屋主人,到处祭拜。一个仆人跟在主人身后,扛着锄头开始翻土。为了保证仪式能够有效,人们会预先贴上印在或写在黄纸上的符咒,希望能够吓退各方邪灵。”

    克陛存的笔触幽默,从其西人角度出发,常有“惊人之语”,比如他认为深受民众欢迎的家庭守护神——灶王爷更像是间谍:

    “对灶王爷的崇拜十分普遍。人们把灶王爷都视为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只有在做饭的地方供上一尊灶王爷的佛龛才会觉得安心。与其说大家尊敬他,倒不如说大家畏惧他,因为灶王爷的长相看起来更像间谍,而不是守护者。每到农历12月23日,这一年临近结束,灶王爷就会短暂地离开人间,去向天神报告这一年里这一家的情况。所以每当这一天,大家都会给灶王爷特别的礼遇,让他在报告的时候多说好话。大家会把一张灶王爷的画像连同一堆纸钱一起烧掉,然后灶王爷就升上了天庭。年三十那一天灶王爷完成了差事返回人间,人们也会精心准备,挂上新印的灶王爷像,装点一番,然后烧掉一张新的灶王爷像来迎接他,这样他就会带着喜悦的心情开始新一年的守护。每家每户都会举行仪式来迎接他。除了这些每年都会举行的祭拜仪式之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也就是新月和满月的时候)大家也都会祭拜灶王爷。”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统社会长久流传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消失,相关的文献记载就成为保存这些文化记忆最重要的手段。克陛存从异域的视角,观察、记录下了他眼中的宁波旧时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也为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地方文化史料。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