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43件真迹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他和中国有点关系

安格尔素描《椅子上的圣母》

    安格尔的作品来浙江了。这位法国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创作的《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女》等经典之作,即使在遥远中国的普通民众心目中,也有很高的认知度。6月2日起至7月21日,“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在浙江美术馆展出。这是安格尔作品在中国第一次较为系统的展示,70件展品生动地记录了这位大师的心路历程和非凡成就。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出生于法国蒙托邦,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他以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最高理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原则,创作出《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女》等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油画作品。

    浙江美术馆副馆长应金飞说,这次能拿下“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展,有必然因素,比如安格尔的风格比较符合东方的审美,但也有一些偶然的成分,“因为蒙托邦博物馆正在三年的整修期”。

    从三个角度呈现“巨匠之路”

    本次展览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的编年史陈列,而是从三个角度来呈现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历程,其中“安格尔看自己”展出的是安格尔的油画、版画、素描及草稿作品,是画家对自身观照的综合呈现;“安格尔看世界”包含了安格尔的收藏和对安格尔有影响的其他作品,展现了画家的收藏视野与收藏标准;“世界看安格尔”则集合了安格尔的友人描绘安格尔的作品,展现了同时代的人们对安格尔的印象与镜像。通过上述三个角度的陈列,此次特展更像是一次时代的切片和历史的还原。

    展品中既有同时代艺术家创作的安格尔画像和塑像,也有安格尔自己创作的油画、素描等作品原件,如《戈拉奈肖像草稿》《坐在椅子上的圣母》《为<路易十三的祈祷>所做草稿》等作品,不论是描绘细致入微的人物表情,还是描绘衣服的褶皱,都体现出了安格尔深厚的造型功底。

    而《艺术家父亲的肖像》《男裸体模特》《临摹拉斐尔自画像》则体现了安格尔在色彩、轮廓、线条方面的禀赋。除了绘画,安格尔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喜欢拉小提琴,因此还催生了一句法国短语“安格尔的小提琴”,意为业余爱好,本次的展品中就有安格尔生前用过的小提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出的43件安格尔真迹,包括11件油画和32件手稿,完全是“裸展”,这意味着观众看作品时,没有任何遮挡,连玻璃都没有。如此近距离接触100多年前的大师精品,对中国观众而言,实属难得的体验。

    这次展览还有更好玩的,比如虽然没办法展出《大宫女》和《泉》,浙江美术馆就把床和瓶子搬了过来,现场搞了一个互动的装置艺术,观众可以上床拍照。

    “迷失在雅典废墟中的中国画家”

    作为法国新古典主义领军人物的安格尔,尽管只在故乡蒙托邦待过11年,但是这位大画家把自己生前4500多件作品和收藏,全数捐给了故乡。

    “我真想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回到蒙托邦去安享人生,隐姓埋名,放松自己,总之,去自由呼吸。”安格尔在1841年10月2日致友人吉里贝尔(J·F·Gilibert)的信中如是写道,而在当时,这位艺术家早已功成名就,是巴黎上流社会争相邀请的贵客。

    安格尔用“亲爱的家乡”(Cara Patria)来称呼蒙托邦,可他与家乡之间的关系却建立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悖论之上:一方面是他对童年的怀念和他在与友人密切的书信往来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他鲜少回到故乡。安格尔11岁就离开蒙托邦,进入图卢兹的艺术学院学习,并于17岁前往巴黎。在安格尔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回蒙托邦小住十几日的经历,还是为了护送他为蒙托邦大教堂创作的油画《路易十三的祈祷》。

    而这次小住点燃了安格尔的童年记忆,他在致吉里贝尔的信中说:“跟你说说我的一个弱点吧,或者说是我对美食的一种渴望。我太热爱家乡了……所以我想让你写信告诉我玉米饼的配料和做法,就是我们小时候老奶奶们做的那种,你也许现在还能尝到,把玉米饼托在一片卷心菜叶子上吃,那是多么开心呀……”

    安格尔先后于1851年和1867年分别进行了一次捐赠和一次遗赠,将4500幅素描、20多幅油画、50套版画、古代艺术品收藏、艺术藏书、家具(扶手椅、画架、办公桌等)、包括小提琴在内的个人用品及老照片、其学生的临摹作品和各种草稿捐赠给故乡,后来,蒙托邦市政府甚至将市立博物馆更名为安格尔博物馆,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除了和家乡感情密切,其实安格尔和中国还真有点关系,因为安格尔认为“线条——这是素描,这就是一切”。他说,线条和造型越简洁,作品越具有美感和力量,此种审美与中国画的对线描的注重很是相似。而安格尔的素描成就,使人们视他为可与达·芬奇和拉斐尔比肩的大师。

    1856年法国评论家泰奥菲勒·西尔维斯特在《在世的艺术家史》中写道:“安格尔先生和我们没有一点共同之处,他是一位19世纪迷失在雅典废墟中的中国画家。”这种评价源于安格尔绘画中的东方趣味。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新古典主义大师,浙江美术馆特别策划了教育专区,以对比东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线的艺术”。不仅通过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向观众呈现西方艺术线条之美,也从中国古典与现代艺术作品线条中引出对东方意蕴的思考。  记者 陈晓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