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八八三年浙江省宁波府城图。 |
|
永丰门拆除时的情景。 |
提到记忆,能够记录这座城市的有很多很多:文人笔下的诗文、历代官府纂修的方志、摄影家的照片、画家的绘画……以至于老屋的砖瓦、游客手中的地图,都能承载宁波的一段历史,这些大大小小的事物,正是宁波的“城市档案”。近来,宁波市档案馆就在馆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厅,展示“档案中的宁波记忆”。作为常来档案馆查询资料的老“用户”,我第一时间就去“轧了轧苗头”,看看档案中反映的宁波城事。 走进展厅,第一个板块叫做“城之印记”。最先吸引我的是一封书信,叫做《答车茂安书》。听讲解员说,宁波在唐宋之前相对中原地区来说开发得比较晚,唐宋之后政治、经济、文化才有了真正的大发展,尤其是唐代设立“明州”并把州城设于三江口之后,真正奠定了宁波城的千年格局。那么唐宋以前的宁波城是什么样的呢?这封晋朝的书信正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当时的宁波还是鄮县、鄞县、句章三县之地,有个叫做石季甫的人被任命为鄮县令。石氏的家人很担心,石季甫的舅舅车茂安就写信给当时的大文豪、名臣陆云,陆云遂写了《答车茂安书》。在这封书信中,陆云分析了鄮县的自然优势,称其“西有大湖,广纵千顷;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泛船长驱,一举千里……海物惟错,不可称名……民无饥乏之虑,衣食常充,仓库恒实”。可见当时的鄮县交通便利,尤其是临海的优势,渔业相对来说较为发达,百姓的生活水平虽无法和中原相比,但也不至于有饥馑之虑。不过在这封信中又提到“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这种相对原始的农业耕种方式,确实说明宁波开发程度尚属落后。 其后在展厅中,大量的地图、照片、拓片和实物资料展现了唐中期三江口建城后宁波辉煌的历史。我见到了现存宁波最早的城图宋刻本《宝庆四明志》舆图、《宁郡地舆图》等大小地图,还有像天一阁、秦氏支祠、月湖书院、日月湖、鼓楼、天封塔等城内建筑的老照片、图片,不少都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展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路作为“浙东第一街”,宁波市档案馆竟然从馆藏的民国时期的报纸中找出了几则不同时期中山路的老广告,恰好反映了从东大路、西大路到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更名前后的地名变迁,是有力的历史见证。 不过,要提到古今宁波城最大的不同,我想应该是展厅里用整一面墙为我们讲述的宁波“隳城史”。所谓隳城,就是拆除旧城城墙。正是因为拆除旧城城墙,宁波城的地域才能逐步向西、南扩张,逐渐形成现在的格局,为日后城市的发展打开了空间。而宁波市档案馆用了两张地图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历史。这两张地图一张是1883年日本工兵美代清濯绘制的《浙江省宁波府城图》,另一张则是1929年绘制的《宁波市全图》。两张图中,宁波城区当时大致范围基本一致,姚江以南,奉化江以西为旧宁波府城,大致呈梨形,在西、南、西北、西南、东南五个方向稍有不同,大致因四十年间,城市区域在这几个方向稍有增减。三江口北岸在1883年图和1929年图中均已有城区出现,但两者的性质似乎不同,1883年图中的“江北岸”还是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到了1929年,其居住权早已被国民政府收回两年。而三江口以东的江东,在这段时间也已初有发展。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张地图还是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1883年图中宁波老城格局内仍然存在完整的城墙,在图上用锯齿状的轮廓将宁波老城围在其中,并且在地图的左下角特意画出了城墙的形状;可在1929年的图中,城墙轮廓已不是很完整,在靠近姚江的东北侧、靠近奉化江的东南侧等几处地方并无锯齿状的轮廓,也就是说这几段城墙在那时已不存在。据水银先生考证,这张地图在1928年也印行过一次,城墙状况和展出的1929年图也稍有不同。换言之,1929年地图正是宁波在拆除城墙时所绘。两张地图档案恰好反映了宁波隳城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要隳城呢?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凡是稍大一点的城邑多少都会有城墙。到了近代,江南不少城市的城墙因为各种战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实际起到的防御作用有限;另外一方面城市市政的发展,譬如电线的铺设、汽车的出现以及现代公路的建设,城墙的存在确实在空间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旧城内用地非常紧张。在这一时期,一些国内的城市开始拆毁城墙。上海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有士绅提出拆城墙,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几经斗争,终在1912年由时任上海民政总长的李平书下令启动拆城,到了1917年左右正式结束拆城工作。 在档案馆的展览中,对于宁波的隳城运动,采用了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古迹》中的《隳城始末》的记载:“隳城之役始于民国九年,其时府制既革,城为鄞之县治,县人士以甬为五口通商之一,自开埠以来市舶殷集,廛肆众多,与寻常行政区域不同……”这段话说明当时城内经济贸易较为繁荣。在这样的情况下,旧城墙阻碍了市郊和城区的沟通,交通不畅随之又影响了城区的进一步扩大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上海等城市的策动下,“九年春,乃有隳城造路之议”。1920年,宁波开始隳城,并考虑建造环城马路,但并非一帆风顺。1923年5月29日的《申报》报道,效实中学为扩建校舍,拆毁城墙一段。1924年,东渡门、灵桥门一带城墙拆除。1927年宁波设市后,市长罗惠侨想要建设数条能开行汽车的环城马路,落实之前的动议,开始大规模拆毁城墙,三年间除旧子城鼓楼一段外,悉数拆毁。这也就解释了为何1929年地图只是部分城墙拆毁,并和1928年地图还有所区别的现象。 作为隳城的产物,环城马路替代了旧城墙。这里的环城马路并非是现在大家熟悉的环城西路、环城南路,实则是1931年《鄞县建设五年计划》中规划的环城马路。1931年宁波市撤并为鄞县后,其时的环城马路建设得以更加详尽地规划。县长陈宝麟在《鄞县建设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继续修筑环城马路的计划,所修筑的环城马路大致正是现在的东渡路、和义路、永丰路、望京路、长春路和一部分灵桥路的范围,从而将原先宁波城墙内的旧城包围起来,但城内外居民、商人以及公私货运均可通过马路畅通无阻,提高了交通效率。不过环城马路的建造也是一波三折,1934年6月《申报》报道:“本埠环城马路自兴筑以来,现仅西北区一段尚未竣工,预计四个月后可完成。”也就是说原定的完成日期大致在1934年秋天,可实际上直到1935年4月《时事公报》仍然报道这段西北区道路“尚在兴筑中,不日将次完成”。此时已拖延了近一年之久。这个“不日将次完成”最后到底何时完成呢?经查至1936年1月,鄞县县政府才宣告环城马路修筑完毕,并告浙江省建设厅验收,省厅于当年次月派徐绍广前来验收完成。至此自1920年至1936年长达16年之久的宁波隳城造路运动才宣告结束。 上述的一切,在展厅中自然无法一一呈现,不过两张鲜明的地图、一段《隳城始末》,还有三块古老的旧城砖却能折射出这样一段故事。 (本版图片来自于《档案中的宁波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