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几千年前的河姆渡骨笛经他吹响

——著名笛子演奏家 杜如松访谈

骨哨骨笛
杜如松在讲解尺八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

    他是第一个把河姆渡骨笛吹响的人。他让失传已久的尺八重新找回中国味道。他,就是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宁波新成立的“南林埙箫馆”的艺术总顾问。

    6月10日,大雨没有阻挡大家对民乐的热情。一群特别能“吹”的人云集在位于月湖西畔的南林埙箫馆,共享著名笛子演奏家、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浙江省音协副主席杜如松先生及其高足屠靖南、韩慧慧等带来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管乐”学术报告及吹奏表演。

    第一个吹响河姆渡骨笛的人

    埙、笛子、箫、雁飞篪、尺八……在报告会上,杜如松细说了各种中国传统乐器的由来和现状。

    “七千年前,河姆渡的先人就能吹响骨哨和骨笛,那儿先后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贵的骨笛,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这些笛子多用禽骨制作而成,长6至10厘米,直径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横开2个音孔,也有开1孔和3孔的。其中还有横开1个吹孔、6个音孔的骨笛,这几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样了。”

    杜如松说,笛子可能就发源于河姆渡,而他自己也与河姆渡有缘。“1978年,中央电视台来浙江采访河姆渡遗址出土骨笛的事,节目组找到了我的恩师赵松庭先生,于是恩师带上我和师兄,三人一起去了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出了河姆渡出土的骨笛,问,能不能演奏?”

    这是杜如松第一次看到已经钙化的骨笛,也是当时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支。赵松庭和师兄分别吹奏了一下,都没有发出声音。轮到杜如松了,“我接过来一看,发现每个开孔都不是圆的,而是带着手工磨出来的痕迹,我觉得不能用通常的角度来吹,于是改变了角度和气息。”

    果然,杜如松吹响了沉寂几千年的骨笛!“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吹响河姆渡骨笛的人!那声音非常悦耳,穿透力很强。而且,它的音高还特别准。”

    可惜,10年后,杜如松到河姆渡来拍摄《原始狩猎图》,博物馆里再也找不到那个六孔的骨笛。后来表演的时候,采用的是赵松庭复制出来的一支。

    很多人以为埙源自北方,其实,中国最早的埙也是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来的,是一个陶埙,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杜如松感慨地说:“宁波有着深厚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应该把它发扬光大。这次笛子演奏家屠靖南、书法家林邦德等联合发起成立‘南林埙箫馆’,可以借机把河姆渡的音乐文化好好地挖掘一下。”据悉,杜如松已应邀出任“南林埙箫馆”的艺术总顾问。

    让失传已久的尺八回到故乡

    除了传统的笛子,历史上还有其他种类的笛子:雁飞篪和尺八。杜如松在现场讲解并分别吹奏了自己创作的雁飞篪《雁南飞》和尺八《渔笛清幽》。

    “雁飞篪”又叫“同管双笛”,是杜如松的恩师赵松庭与赵松龄先生,根据唐宋典籍记载及壁画上的形象,经十年研究探索而仿制的,他们将仿制成功的乐器命名为“雁飞篪”,学名叫“同管双笛”,吹奏效果似箫非箫,似笛非笛,有一种独特的和雅之美。

    据杜如松介绍,“雁飞篪”的吹孔在中间,需要捧着吹。由于其演奏姿态谦恭,音色雅致,“其声和睦”,很受皇家青睐,使得篪在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而民间却很少使用了。

    而另一种乐器“尺八”更是传奇。尺八由竹根制成,以管长一尺八寸得名。尺八发源于东汉时期,唐朝时作为宫廷雅乐乐器使用,后渐渐失传。但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八支唐式尺八。

    1300多年前,尺八被作为演奏唐代雅乐的乐器东传到日本。镰仓时代日本普化宗的禅宗和尚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禅,其间遇到世代传习尺八的张参居士,学得尺八技艺并带回日本。尺八传到日本后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琴古流”“都山流”“明暗对山流”等几大流派。僧人还把吹奏尺八作为一种禅修方式,称为“吹禅”。

    杜如松回忆道:“说起来我和尺八也是很有缘的。当时我们浙江艺校就在杭州黄龙洞那儿,饭堂门口有一块石碑,上面有‘护国’字样,而对面就是赵松庭老师的家。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石碑,只知道这一带曾经是寺院。1978年的冬天,有个日本人找到这个石碑,并拿着一件笛子一样的乐器在赵松庭老师面前跪了下来,我们这才知道,这就是尺八,而该地就是日本尺八的起源地。”

    杜如松后来也开始和日本人一起向赵松庭学习尺八。坚持了多年之后,他觉得自己要做的是找回尺八的中国味道,“复原和传承中国的传统器乐,这是我们的责任”。听杜如松的《渔笛清幽》,相比于笛声的高昂、清脆,箫的柔和、轻雅,尺八多了几分苍凉、旷远,意境空灵、禅意悠远……

    尺八,已经回到它的故乡。记者 陈晓旻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