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彦老师

    □王建勇

    彦老师是我宁波崇本小学读书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一米七五左右的身高,寸头短发,五官标致,长得白晳而儒雅。

    彦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仿宋字体,是教过我的老师中字体写得最漂亮的一位。

    印象最深的是彦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或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我们。

    彦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三个读书人赶考途中进寺庙,请一个老和尚算命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读书人赴京赶考,路过一个寺庙,他们就进去问老和尚,三人谁能考中?老和尚闭目伸出一根手指。三个读书人走后,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一根手指是什么意思?老和尚慢悠悠地说:一,一个人能考中也;一,一个也考不中也;一,一起考中也。

    彦老师说,算命的人往往用模棱两可的话,让迷信者自己去对号入座。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己去改变,去创造。这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每当快放假时,彦老师总喜欢让我和陈军同学到他寝室,和他一起填写同学的成绩报告单。有时候,他会给我们一人一把兰花豆;有时候,还会煮汤圆给我们吃。有一次,我们一边吃汤圆,他一边给我们讲故事,说:以前有两个学生,老师给他们每人一碗汤圆,吃完了,老师问他们,你们各吃了几个汤圆?一个学生说:12个。另一个学生说:不知道。后来,那个说吃了12个的学生考了状元。另一个不知道吃几个的学生没考上。当时,彦老师虽然没问我们吃了几个,但我和陈军同学都面面相觑,好像都在问对方你吃了几个?

    彦老师还十分幽默。上语文课要经常抄写,有时候黑板写满了,有的同学还没抄好,全班同学就得等待。班上有个同学每次写字特别慢,还经常开小差。一次,彦老师对该同学说,你将来一定很长寿!难道彦老师会算命?正当我们疑惑时,彦老师说,你们知道乌龟都很长寿,为什么?因为乌龟行动迟缓。虽然在课堂上打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感觉骂人不带一个脏字,但我敢保证彦老师绝对不是骂人,他是“恨铁不成钢”,仅以此比喻一下而已。不过这个比方十分有效,反正该同学后来抄写不再开小差,从未拖过全班后腿。

    一直以为彦老师就是姓彦的老师,不曾想到毕业近四十年的今天,才知道彦老师不姓彦。

    事情是这样的:《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老师看到了我小学时期在慈城“师古亭”前的一张班级合影照。

    “师古亭”是古镇慈城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宋天圣五年(1027),县令孙知古始建,名曰:“清凉亭”。嘉祐二年(1057),县令唐昌期又更名为“涵碧亭”。乾隆三十六年(1771)县令胡观澜重浚慈湖,在湖心堤上重建六面重檐,12根石柱承托亭顶的攒心式廊亭,为缅怀慈湖先生杨文元师道教泽,命名为“师古亭”。“文革”中,“师古亭”曾一度改为“东风亭”。

    而我们合影中的“师古亭”,上面恰好写着“东风亭”,想不到这一合影竟成了“师古亭”在特殊历史时期被改为“东风亭”的一个历史记忆。

    作为慈城地方文化研究专家的钱文华老师,敏锐地发现了照片的史料价值,决定把照片刊发在《古镇慈城》上。

    征得我同意后,钱老师要我简要地写一段介绍“师古亭”的文字及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还有合影中每个人的名字。

    “师古亭”的介绍不难,拍摄时间也能回忆起来。照片中每个同学的名字,也只有一两个想不起来了,翻阅“崇本校史”就行。可就是不知道彦老师的名字,在“崇本校史”历届教职员工名单里,也没有姓“彦”的老师。

    后经多方打听, 才得知彦老师不姓“彦”姓“王”,名“奕彦”。至于为什么叫他彦老师,是因为当时学校里有好几位姓王的老师,为了加以区分,王奕彦老师就被称作彦老师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