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卢刚,法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矿大(北京)首批“越崎青年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卫视《开卷有理》主讲嘉宾。曾合著《马克思靠谱》,翻译《帝国主义》《给青少年的共产主义读本》等作品。 6月23日,卢刚做客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主讲了《生活场景中的马克思》。 总以为研究马克思的专家,通常是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或者是马列主义老太太,没想到,眼前的卢刚老师是位“80后”!卢刚不仅有才华,颜值高,讲得也非常吸引人。他娓娓道出,马克思如何从一个学渣变成了学霸;如何给燕妮写了三大本情诗集;还有,作为一个父亲,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从事革命活动……“希望大家通过对马克思一些生活场景的了解,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马克思,希望大家对他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挂在墙上的肖像或广场上的塑像。”卢刚说。 马克思,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卢刚大学本科读的是新闻专业,后来怎么会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呢?他介绍说,有一次在图书馆翻书,无意中从书架里拿出了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本大名鼎鼎的书还从来没看过,当时顺手翻开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的‘工作日’,便站在书架前看了一下,没想到竟被吸引住了。当你真正仔细看的时候,会觉得这书写得真好。后来我就组织了四五十个同学,花了一年的时间,一起把《资本论》第一卷啃了下来。看完后,我当时就说考博要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之后能干什么,但就是想读。” 如今,卢刚在高校教思政课。他发现在当今大学生心中,马克思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但并不了解马克思。卢刚找出了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我以往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时,往往侧重于直接给学生们讲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什么,第一条是什么,第二条是什么,而不给学生们讲这些观点是怎么产生的,就是把马克思的一些生活场景给抽掉了,从而让大家觉得马克思是个很遥远的形象,是一幅挂在墙上的肖像。” 事实上,马克思也有喜怒哀乐和爱恨情愁,他也曾痛苦、迷茫、挣扎、彷徨,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所以,卢刚认为很有必要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把他的生活场景融入进去,这也是他近年来致力于向大众介绍马克思生活场景的原因所在。 青年马克思,从学渣转变成学霸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父亲是律师,家里很有钱,家里还有一个酒庄,据说可以俯瞰全城,很气派,“我们看看马克思的故居,是独栋的三层小楼,非常洋气,可以想见他的家庭生活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卢刚介绍。 父亲亨利希对于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成长非常关键。最初,他希望马克思也干律师,继承自己的衣钵,在马克思1835年上大学的时候,亨利希为他选的是学法律,但是马克思不太喜欢法律,他在波恩大学的时候,喝酒、打架都有过,而且花钱大手大脚,一年花了700泰勒,相当于14万元人民币,自己没钱了就把账单寄给父亲,他父亲曾说“你老是给我寄来一些没有关联、没有结算的卡尔式的账单”。看着孩子这么荒废青春,父亲不能容忍,帮助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学到了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是当时德国的最高学府,出过像黑格尔等著名思想家,学风也特别好,马克思在此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他不仅潜心学习法哲学,还自学英语、意大利语,翻译《日耳曼尼亚志》,还准备创造一个法哲学体系,写了两三百页的手稿。 “此时的马克思已从学渣变成了学霸,而大这个转变过程中,他父亲起了很大作用,但任何一个事物的转变,外因是辅助的,内因才是最主要的。看看马克思后来流亡了一辈子,没有哪一个阶段是适合写作的,但他就是在流亡过程中写成了《资本论》,所以真正让马克思完成转变的,是他自己对于知识和哲学的追求。”卢刚说。 为了马克思,她四处流亡无怨无悔 马克思和燕妮从小青梅竹马,后来又相伴一生,但卢刚介绍,两人在相恋、相爱的过程中克服了很多障碍。 首先,马克思不仅长得黑,个子不高,1.7米左右;而燕妮是“肤白、貌美、大长腿”,在《马克思传记》一书中,有多处写燕妮是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姑娘,是舞会上的皇后,这是两人形象上的差别。其次,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现在大家对姐弟恋都能接受,但是在19世纪的普鲁士,姐弟恋是很难被接受的。最主要的是,两人的社会地位也不一样,马克思家里是有点钱,但他是个犹太人,属于普通的平民阶层;而燕妮的全名是“燕妮·冯·威斯特华伦”,中间的“冯”字是贵族的标志,燕妮的父亲是个男爵,燕妮的哥哥曾对她说,“如果你嫁给马克思,就是对我们威斯特华伦家族的背叛。” 就是顶着这么大的压力,两人于1836年秘密订婚,当时马克思18岁,燕妮22岁。马克思订婚以后去了柏林大学读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于1843年回来娶燕妮,这7年间,燕妮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这期间,两人的书信非常感人。为了在精神上和马克思一个步调,燕妮看一些学术类、思想类的书,看不懂的地方,她就写信与马克思交流。而马克思对燕妮也是用情至深,他想念燕妮的时候,不仅写信,还写情诗。当他见到燕妮的时候,已经写了三大本情诗集,其中《爱之书》两部,《歌之书》一部。 两人结婚后,马克思开始到外地工作,然后不断地被驱逐、流亡,燕妮跟随着他尝尽了人间辛酸。她为马克思生了7个孩子,有4个在流亡过程中夭折了。但燕妮一直支持着马克思。马克思要写作、搞理论研究,没时间去赚钱,燕妮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还帮马克思誊写手稿。“因为对丈夫的爱已经习惯了流浪的生活,在苦难中仍然从容”。 卢刚还给大家解读了作为父亲的马克思和作为朋友的马克思,“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嫁得好,嫁得安稳。作为普通人的马克思,他不是没有忧患,而是没有被忧患所压倒。希望大家通过对马克思生活场景的了解,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马克思,从而让他真正成为大众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卢刚荐书: 一、《马克思靠谱》 主编:内蒙轩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推荐理由:2016年,电视通俗理论节目《马克思靠谱》横空出世,成为当年理论界的现象级事件。节目同名书以电视脚本为基础,增加大量相关史料和论述,从“90后”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不枯燥、不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多彩、有血有肉的“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在这里,读者可以与马克思一道经历他生命中的痛苦、迷茫、彷徨、收获和喜悦,感受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壮丽的日出。 二、《马克思传》 作者:弗兰茨·梅林 译者:樊集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 推荐理由:弗兰茨·梅林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大理论家,长期追随马克思和恩格斯左右,得益于自己的日常观察和马克思亲朋的转述,梅林笔下的马克思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形象,他的神态、举止、饮食、家庭日常无不令读者如在传主身侧。梅林妙笔生花,善于运用一些精炼的比喻,让复杂模糊的事件变得激动人心而且易于理解。 ■下期预告: 讲座《当今都市孩子的特性分析及家庭教育观念重构》 时间:6月30日14:00 地点: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陈默,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长期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和矫治经验,从业20多年,积累了10000多例家庭案例,对当下的亲子教育有非常独到的观察、见解和对策分析。 本版撰稿 记者 俞素梅 摄影 记者 周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