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列 早在两月前,小舅就在微信群里发出邀请,要我们这些外甥、外甥囡们在“杨梅市里”上他家吃杨梅,到时望安排好工作、生活,最好能带上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人是越多越好。另还配了张照片,照片里青涩的杨梅已有黄豆般大小。 芒种那天,小舅又热情来电,说是杨梅已成熟,可以去吃了,最后还特别强调,千万不要买东西,都“空手”去,同时,午饭由我们自己解决。初觉偶尔去小舅家,“空手”似乎失礼,后转而一想,小舅是个实在人,说话似弄堂里扛木头——直来直去,如我们拎着礼物上门,小舅必将午饭招待我们,毕竟小舅与小舅姆年已古稀,不但要陪我们上山摘杨梅,还要绞尽脑汁买菜烧饭,太过劳累,而我们呢,还要为买什么礼物伤透脑筋。小舅这个办法,可说省却了大家许多烦恼,用时髦话来说是“双赢”。 上周日,我们一行十余人驱车“空手”上路。不料,行之半程,雨水君光临,雨刮器“哧咕”作响,开弓没有回头箭,继续前行。小舅的家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岙里,过去,乘班车下来,还需徒步十余里坑洼不平的泥石路。当然,今非昔比,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直抵村口。小舅小舅姆早在家等候,一大盘他们凌晨五时上山刚采摘的“带活灵”杨梅,让大家先行品尝,大家吃着杨梅,聊着往事。须臾,见雨渐小,一行人在小舅的带领下,直奔山上。 小舅早年分得一块山地,后陆续种了些杨梅树,到现在约有二十来棵。推开虚掩的篱笆门,但见郁郁葱葱的杨梅树自下而上,错落有致,紫红饱满的杨梅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鲜甜的味道。大家见之,特别是年轻人,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隐入树间,边摘边吃将起来。小舅特别关照,杨梅树枝比较脆,天还下着雨,湿滑,得注意安全。不过,现在的杨梅树在小时都打了“脑头”,树枝向四周发展,故而树都比较低矮,人站着就可以摘到杨梅。当然,乌黑大个的杨梅还在高枝上,小舅得借用梯子才能摘到。 屈指算来,已有几十年未上杨梅山。触景忆旧,想在学生时代,杨梅成熟刚好是学校复习迎考的时候。每年,小舅总会奉外婆之命,挑上几筐杨梅,先步行后乘车,辗转来到我们家。毕业后,才有机会到外婆家吃杨梅。那时,杨梅树都属生产队,我们上山采摘,管吃不管拿,亦无需付钱,到年终会在小舅的工分中扣除。真是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小舅的杨梅是荸荠种,果大核小,味甜汁多,我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边问起小舅这杨梅树的未来。小舅说,他与小舅姆随着年岁的增大,要管理这几十棵杨梅树,渐感力不从心,儿女们工作、生活都在宁波,不可能回来打理。要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梅树亦不例外,要施肥、整枝、疏果等,缺一不可,才能硕果累累。否则,将是颗粒无收。再说人是有感情的,要一下子放弃,甚觉可惜,也只能管一年算一年吧。 不一会儿,雨势见大,小舅忙招呼大家息手。雨中摘杨梅,虽说添了不少麻烦,但没有毒辣的日头、恼人的“蚊蜒丝”。其间,更有人坐了“滑滑梯”,有人成了“落汤鸡”,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临别时,小舅特意对我们说,此行最大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记住到杨梅山的路径,他们一年之中多数时间住在宁波,以后,每年杨梅成熟时,我们无需给他打招呼,直接上山采摘好了。当然,明年如果认不得路了,那可就别怪他小舅不客气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