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30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旧物组成有情怀的生活空间

“岁月如歌 ——改革开放40年 生活品质的变迁”开展

展厅里的上世纪80年代家庭客厅布置。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五牌国产台钟和收音机、70年代的《宁波大众》报和《浙江日报》、80年代的明星海报和铝制饭盒、90年代的大哥大与BP机……昨日,鄞州公园内的李元摄影艺术馆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岁月如歌——改革开放40年生活品质的变迁”展览。

    “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是用实物实景的方式来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让市民回忆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策展人李晓峰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由中共鄞州区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小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展期到7月29日结束。

    四个展厅,再现了四个年代的客厅样板

    进入展厅,眼前是一条长约8米的时空过道,甬道两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宁波市改革开放40年市容市貌的变化。

    展览按照时间排序分为四个展厅。一号厅为改革开放前展厅,展示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的客厅情景。正面案几陈设着毛主席半身像,写字台上摆放着上世纪70年代的《宁波大众》报,墙上悬挂着毛主席照片,张贴的宣传画以及展厅播放的样板戏等革命歌曲体现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二号厅展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家庭的客厅情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方式也随之悄然变化。“四大件”“三十六条腿”成为那个年代时尚家庭的标准,也是当时年轻人结婚的理想装备。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沙发、五斗柜、衣柜等家电、家具的出现标志着生活的改变,而展厅播放的邓丽君歌曲应该是很多人难忘的。

    三号厅展示的是上世纪90年代家庭的客厅情景。随着楼房的大量新建,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沙发、电视柜、陈列柜等新式家具和各种家电成为家庭装饰的新宠,港台明星的海报、磁带和CD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墙上的一台新飞牌台式空调和茶几上的“大哥大”与BP机很是吸引观众。“我当年就是用的这一款‘大哥大’,1995年买的,那个风光啊!”现场一位六七十岁的大爷激动地说。

    四号厅则是现代意义的科技生活的展示。李晓峰说,四号厅故意留下了很多空白,因为不需要陈设,就是我们当下熟悉的生活。

    很多旧物背后,都有一个饱含感情的故事

    李晓峰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对过去的生活和旧物件一直有种特别的感情。这些旧物件,有的是从旧物市场淘来的,有的是从朋友那儿“蹭”来的,有的是他父母留下来的……在李晓峰看来,很多旧物都有故事和情感。

    最早激发他策展情怀的是一台收音机。李晓峰告诉记者:“这台收音机当时大概100元左右,是一般人两三个月的工资。父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喜欢听戏,这台收音机是他的爱物,平常不允许我们孩子碰。”许多年后,有次他在古玩市场偶然看到一台一模一样的收音机,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后来又陆续买了十几款不同年代的收音机。

    李晓峰说,改革开放前,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购买。大件家居用品更是少见,台式收音机、自行车以及脚踏缝纫机在当时都是奢侈品。一号展厅里的西湖牌缝纫机正是李晓峰母亲用了几十年的旧物。“我们小时候的衣服,就是母亲用这台缝纫机踩出来的,平常的缝缝补补也都用它。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它才和母亲一样退休。”

    一次,李晓峰从朋友的照片中看到一台老式台钟,他特意赶过去观赏实物,原来是一台上海产的三五牌台钟,保存完好,上一次发条可以走一个星期。可惜朋友不肯卖,说是家里老人传下来的,要存个留念。为了这个台钟,李晓峰前后跑了五趟,最后朋友认为他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把台钟送给了他。

    “希望这些物件能够替我们留住记忆,让年轻人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李晓峰说。

    记者 陈晓旻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