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慢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候鸟繁殖季到海岛最有诗意“临时工”:

守护“神鸟”

女志愿者在查看候鸟。
韭山列岛
志愿者在驻地搭建的“露天餐厅”吃饭。

    在浙江象山有一座小岛,叫铁墩岛。岛上集聚了一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5月至7月底正是燕鸥繁殖的季节。

    2017年春天,与象山海洋与渔业局合作的浙江自然博物馆面向公众招募海鸟监测志愿者。因每天面朝大海、观鸟听涛,这份工作也被誉为“最诗意岗位”。今年,招聘启事发出后,很快引来“围观”,收到全国各地300多封应聘信。经过综合考量,复旦大学生态学博士谭坤和耿洁入选志愿者,也是首批驻岛的两位女性志愿者。

    4月底开始,两位女志愿者在无人海岛上安营扎寨,开展不间断监测,全程记录招引过程(把燕鸥招引到岛上孵蛋)。志愿者在岛上两个月的生活工作如何?燕鸥繁殖情况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岛上物资齐全,最怕蚊子“围攻”

    铁墩岛不大,沿草茎中的土路前行,便看到一座白色两开间的板房。这是两名志愿者驻地的“卧室”和“厨房”。屋内两张木桌、两张床板,床腿绑上竹竿支起蚊帐。岛上电力全靠太阳能,只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屋内没有空调,十分闷热。小屋虽然条件简陋,但比起前几年首批志愿者住过的帐篷,已经算是“别墅”了。

    “生活物资相当齐全。和平时生活不同的是太阳能供电,所以不能支持冰箱等大功率电器,偶尔连着阴雨天气需要开汽油发电机。”耿洁介绍。

    “在海岛上做志愿者每天有200元补贴。食物也比想象中好很多。一周一次的补给,包括蔬菜和水果、肉制品都装在泡沫箱里用冰覆好。”耿洁说。岛上有网络信号,在岛上也可以上网看新闻。此外,驻地新增添了一套视频监控设备,在海岛上监测鸟类繁殖情况非常方便。

    荒岛生活总归不可能全是乐趣。志愿者最受不了海岛上的蚊子,虽然每一次出门都要点上蚊香喷上满身的驱蚊水,但无孔不入的蚊子总会送给志愿者一身包。“特别是燕鸥的繁殖场地上,进去一次能咬几十个包。”耿洁苦恼地说。

    近距离目睹3只“神鸟”的诞生

    今年,招引项目组先后完成鸟类栖息地整理、视频监控安装,并在目标岛屿共布设300多只假鸟模型,安装了由两套太阳能板供电的扩音系统,该声音系统能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燕鸥的鸣叫声,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及大凤头燕鸥繁殖群。

    从志愿者小屋出发,两边是一人多高的五节芒,中间有一条小路,通向观测木屋。两个志愿者的工作很简单,在观测屋里,观察鸟类繁殖过程、生活习惯、筑巢习惯等,做详细的记录,希望可以得出它们的一些繁殖规律和生活方式,从而进行更好地保护。

    隔着茂密的五节芒,可以听到燕鸥嘈杂的叫声。电话亭大小的小屋设有方形观察窗,凑到跟前,豁然开朗:一大群白花花的燕鸥正在趴窝孵卵,大部分是大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是‘少数派’,背羽浅白,喙也不是黄色,而是橙红色,嘴尖呈黑色。”

    “5月4日上午9点多第一次在白天观察到中华凤头燕鸥。”谭坤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可以看到在孵卵的,大概有9对,可以直接在监测屋看到他们的孵卵过程。“6月7日以来,监测到的中华凤头燕鸥接近40只,其中16对筑巢孵蛋。6月10日,我们直接观察到了3只雏鸟破壳而出,可惜下大雨,视线比较模糊。”

    收获颇多,有机会还要来

    两位志愿者一谈到鸟就停不下来,仿佛鸟就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近日,两位志愿者结束了护鸟工作。

    专攻鸟类学的谭坤表示,这次志愿者工作收获颇多。“这个保护区是一个鸟类研究人员心目中的圣地,既可以近距离观察中华凤头燕鸥,又有比较良好的住宿、研究条件。通过这次工作,我对燕鸥的繁殖生态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以后的工作和科研很有帮助。”她笑着说,“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而耿洁喜欢给鸟们编故事,鸟的各种外号也是她取的。她表示,以后有机会还是会选择到这里来当志愿者。“海岛的生活很充实,而且条件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耿洁告诉记者,“观察鸟看似很枯燥,实则有很多发现的乐趣在其中。”她向记者介绍几个观察中遇到的例子,比如中华凤头燕鸥喜欢跳舞求偶、“单亲妈妈”也会独自孵化鸟蛋、鸟爸爸鸟妈妈们不认识自己生的蛋等等,这些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郑丹凤/文  夏雨/摄

    ■新闻链接

    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别,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极为稀少。

    据估计,该鸟目前全球总数不超过100只,因其踪迹神秘而被誉为“神话之鸟”。1861年,中华凤头燕鸥在印尼东部被首次发现并命名;1937年,在我国山东青岛沐官岛为最后一笔记录;2000年,在我国台湾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2004年,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团队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发现了20只成体鸟。

    象山韭山列岛曾是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然而由于人为捡蛋等因素,2008年之后,该珍稀鸟类从保护区消失。2012年3月,在象山举行的“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研讨会”上,中美两国专家和保护区三方制定了2013年在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该合作项目的计划。其中,“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项目由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自然博物馆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共同组织实施。

    招引项目实施以来,2013年,记录到19只成体鸟;2014年,记录到41只;2015年,记录到52只;2016年记录到两只成体鸟;2017年记录到26只。2018年,来到铁墩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数量已达49只,其中有16对开始孵蛋。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