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妙亚在家门口带孩子们认识植物。史久阳 摄 |
穿过一条小弄堂,一幢两层的自建小楼映入眼帘。有孩子半倚门框张望,因为“周妈妈”出门来迎记者了。 “周妈妈”,是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周妙亚。在家里,她办了一个公益暑托班,1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2名本地留守儿童一起过暑假。从2013年暑假开始,她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付出了颇多关爱,今年索性在家办班。 住在蔬菜大棚里的娃偏爱“周妈妈”的家 昨天下午3点,暑托班已进入一天的尾声。室内凉风习习,孩子们刚体验了南瓜饼的做法,又捧着小碗喝起了美味的绿豆汤。美食之后是自主阅读,孩子们边看书边等家长来领。 这些孩子都上新三年级,是班主任们按照周妙亚的要求推荐的。今年5月,周妙亚就开始家访,了解部分孩子的情况。在她看来,自己开的班最适合这个年级的学生:年龄不至于太小,又不像高段的孩子需要上点文化课。 小帆今年9岁,一直跟随种菜的父母“混迹”大棚,连睡觉也在地头的小屋里。以往暑假,他就在菜地里帮父母干活,这一次,他来到了“周妈妈”的家。 7月5日正式开班,也就十几天,小帆喜欢上了这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一起画画、看书、写字、玩魔方,还去了一趟城里,坐地铁,可开心了。”小帆说,这里可好了,比自己的家还要好。周妙亚很自然地帮小帆捋了捋衣服,夸他这几日表现不错。小帆眉眼一弯,眼里亮晶晶的。 “这些孩子的家境,比我们想象的还糟。”周妙亚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孩子们的心疼。她的手机里存着家访时拍下的照片,有的家里没有书桌、台灯,有的连一张床都没有。家长们忙于生计,孩子都无暇照顾,更别提收拾家里。到了暑假,孩子们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成为父母的“小尾巴”。 周妙亚说,无论是哪儿的孩子,总要有人管、有人教、有人爱,所以她要办暑托班。 “周妈妈”办班全家总动员 她买菜丈夫做饭,下一代也来帮忙 为了办暑托班,周妙亚家一楼70多平方米的空间都腾出来,厨房、餐厅、客厅依照不同的功能,给孩子们排了有趣有用的课程,午休和餐饮娱乐都兼顾。 周妙亚口述的“课程表”里,有阅读、写字、手工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安排。中午一个半小时午休,还有半小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不上文化课,专注的是孩子们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周妙亚说,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会说脏话,现在好多了。这些孩子原本生活自理能力就强,只要稍加管教,进步很快。 十几个孩子,林林总总的事不少,全家总动员是必须的了。每天早上6点半,周妙亚出门买菜,尽量做到荤素搭配,7点多赶回家,边吃早餐边等孩子们。丈夫华远军承担了大厨和司机的重任,每天都要花不少时间给孩子们做饭。记者打听了昨天的菜谱,有虾有鸡翅,还有豆芽、南瓜和水果。“菜很多,又好吃,还有牛奶和水果。”戴了副小眼镜的张雨露说,老师都是等大家吃完了才动筷。 今年暑假,周妙亚的女儿华星辰刚高考完,外甥女童倩大学毕业,于是,暑托班多了两名得力助手,孩子们也多了教美术和英语的老师。 还有一名念新高三的男生,在孩子们回家后,熟练地收拾着东西。他叫王比克,是周妙亚的学生,是来帮忙看孩子的。有学生来帮忙,周妙亚感到很欣慰。 同样当教师的华远军,很理解妻子,也不烦孩子们的闹哄哄。“她是全能的人,什么都做,反正这(办班做好事)就是她的一个爱好。”华远军笑着瞅了周妙亚一眼。 没想过离开大山 她想为孩子们多做一点 周妙亚今年44岁,执教已有20多年了,早年在塘溪镇赤堇小学任教,2016年到了塘溪镇中心小学。“就没离开过塘溪。”周妙亚说,自己土生土长,对家乡的感情很深,没想过走出大山。她表示,距离退休还有十来年,希望能为孩子们多做一些。 周妙亚关心外来娃已成习惯,早在赤堇小学任教时就开始了。当时,考虑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无人照看,她就把孩子们接到家中辅导作业。 2016年下半年,赤堇小学撤并到塘溪镇中心小学,周妙亚把孩子们接回家过暑假的“传统”仍保留了下来。今年她干脆办班,并打算办到7月底,不收任何费用。 “真的很不好意思,连中饭都在老师家吃。”小帆的妈妈周女士说,她三番五次想给老师送点菜,都被拒绝了。雨露的妈妈毛女士也表示,孩子进步大,特别喜欢待在周老师家,不知道怎么感谢周老师,孩子们喊“周妈妈”也真是发自内心。 “其实也还好,办完暑托班,暑假还有一个月,陪女儿出去玩玩,自己适当作些调整,都不耽误。”周妙亚说,即便不开暑托班,她也要组织孩子们参加实践活动,一样也在“忙忙忙”。 “这事对孩子们是好的,但也不值得如此宣扬。”周妙亚直截了当谈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到,办暑托班的花销并不多,两三千元的额外支出,不会成为家庭负担。另外,她也袒露了“私心”:女儿高中毕业了,希望她能从这样的爱心活动中得到感悟,未来也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薛丛川 杨磊 应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