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和写作,是李燃青目前最大的爱好。 |
面对面专访时,李燃青始终笑容可掬,问起人生经历,他说“是和文学研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李燃青历任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撰有《明清小说美学》《文心撷英》《中西比较诗学漫论》等论著,曾获首届全国曾宪梓教育奖,并多次获省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可见李燃青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是个资深的文学研究学者。 独爱创新,成就文学研究家 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是李燃青的偏好,“尽管文艺理论被有些人讥为‘使人愚蠢’的教条,我对它却怀有偏好。我深信,基源于人类丰富文艺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文艺理论,对于提高人们的文艺鉴赏水平,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是大有裨益的。”只要说起文学,李燃青总能侃侃而谈。 在思想解放和学术鼎盛的气象下,自新时期以来,李燃青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课题,至今都非常神往。他认为,要实现这一巨大工程,需要做大量且扎实的奠基工作,从我国和西方浩如烟海的文艺理论遗产中精心采掘,比较融通,探幽撷英,以资借鉴。 因此,李燃青在紧张的本职教学工作之余,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也撰著了诸多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论文专著。今年4月,列入“2016年度宁波市文艺精品工程”的《巴人全集》终于迎来了首发,历时3年共19卷21册1100万字,其中有文艺理论3册,是由李燃青编校。他在中学时代就接触了巴人的文艺理论作品,受益匪浅,“巴人不仅博览群书、言之有据,还能兼顾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其独立思考的精神更是影响了许多读者,其中也包括我。” 《金圣叹和黑格尔的性格理论》《李渔和狄德罗的戏剧美学》……上世纪80年代,李燃青也成为了我省最早一批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专家之一,没有前车可鉴,唯有自己独立的探索与前进,每作一文,更是不惜付出辛劳创新不断,将论点论据写得通情达理,充满新意,而且每每发表文章,都很有影响力,因而,在浙江省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成立时当选为副会长。 驰骋书海,那是一生的爱好 有以上种种的成就和思想体系,很大原因是源于少年时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执着,李燃青说:“或是与生俱来的吧,因为从小就爱看书,特别是文艺类的。” 李燃青的老家在北仑大榭,少年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变动,李燃青在大榭读完了小学,后又辗转去了上海读中学。时代纷乱,条件艰苦,李燃青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始终如一。那时,条件有限,可看的书籍实在太少了,不过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拿起仅有的几本文学书籍反复细读,驰骋书海,完全忽视了别的小孩在旁嬉戏打闹。 1956年,李燃青如愿进入了杭州大学的中文系,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古今中外名家的书籍。同样是看书,李燃青有着自己的特点,因为他不仅是看,还特别有想法,看完书他会深入浅出地分析文章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作者心态等与书有关的内容。 从大一开始,他的不少文艺评论文章,就在省里的报纸书刊上发表了,广受关注与好评。性格沉稳,成绩优异,又善于写文章,李燃青在大学时期可算是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了。 “文学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职业。”自杭州大学毕业,李燃青就回到宁波,成了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40多年里,桃李满天下,也培养了众多的文学精英。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卫平就是其中之一。 “李先生授课学理严谨,思路绵密,引人入胜。”方卫平说,在大学一年级时,李燃青老师讲的文艺理论课,让他如醉如痴、陶醉不已,使他对这门学科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为他以后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一提到理论,有人会觉得高深、枯燥,令人难以接近,而看过李燃青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研究的书籍与论文,记者发现文艺理论也并非有张“冷峻的面孔”。 “你所写和所讲的东西,要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这样的课堂才有趣!”在教学时期,除了主业课程,李燃青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整齐漂亮的板书,妙语连珠的风格,睿智独到的见解,每次开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 1998年退休至今,年近九旬的李燃青一直保存着每天阅读的习惯,走进李燃青的书房,可以看到他那书柜里、书桌上都已被各类书籍所占领,其中有大半的书都非常有年代感。“要让自己不倒退,就要大量地学习,沉下心多些文化积淀。晚年生活除了看书、写作,其他的爱好还真说不上来。”退而不休,驰骋书海,成了李燃青一生唯一的爱好。记者 徐益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