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一位驻村干部称,村里搞一次“卫生清扫”就需要9份档案。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7月26日《半月谈》) 留下痕迹,供日后查证,这是“痕迹管理”本意和优势。但在一些基层,“痕迹管理”被异化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为了留痕而留痕,手段变成了目的,如此本末倒置,自然适得其反。搞一次“卫生清扫”需要9份档案,一个村158户贫困户档案用了1.5万张A4纸,乡镇“比武”活动现场文件盒摞满了十几张桌子……形式很丰满,实质很骨感,让人读出了荒诞和讽刺的味道。 不要以为基层干部都乐于搞“痕迹主义”,如果不是迫于无奈,谁都想踏踏实实干出点成绩,而不是将大把精力用在编造材料上。有的基层干部一上班,桌上五六部手机一字排开,每天要在一个个政务APP上“打卡”,十多个微信工作群里签到,挨个传报各种材料。很多时候,不少基层干部嘴上骂着形式主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大搞形式主义。 因此,把锅简单甩给基层干部,并不公允。有媒体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好比一场演出,台上的演员是基层干部,鼓掌的观众是上级领导,而群众只有围观的份儿,还没有鼓掌喝倒彩的权利。虽然不排除其中确实存在曲意承迎、投上级所好的情况,但不分青红皂白把板子都打在基层干部身上并非客观态度。上级不切实际层层加压和追责,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拍脑袋决策,运动式治理等,都是形式主义花样百出的重要原因。 从很大程度上讲,“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但根源不在下面,而在上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把责任和任务逐项逐条都下压给基层,且限时限量完成,还要留下环环相扣、图文并茂、相互印证的材料,否则就要追责,基层干部只能忙于应付、疲于应付,制造假痕、虚痕应付上级检查评比就不奇怪了。如果上级领导在基层检查时接地气、不搞虚的,基层干部自然会“一身土,两脚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实干上。 泰戈尔有句名言:“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但愿基层干部都能有这种胸怀,但愿上级决策者、领导者都拿出应有的担当、能力和智慧,给基层干部营造一个展翅翱翔、不留痕迹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