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男人补肾越补越虚。”“权威专家披露,超过140多种疾病与全身性湿气有关。”“别再吃了,有毒!”“必须转,不转不是中国人!”…… 在不少中老年朋友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的文章。开头都很有科普范儿,并充斥着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 不过,不少中老年朋友对这种被称为“伪科普”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治理?中老年朋友应该怎么分辨?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1 “伪科普”网文都有哪些特点? ——利用日常经验编织科学神话。 “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热柠檬可杀癌细胞!”6月初,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的母亲在家人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养生帖,称热柠檬水能杀癌细胞,甚至说这是医药领域有效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被证明能够挽救所有类型的癌症患者。养生帖还特别提醒“转发十份给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所谓“热柠檬水可杀癌细胞”的养生帖有几个版本,比如热苦瓜水抗癌、热鸭梨水能抗癌,等等。养生帖除了把“柠檬”替换成了“苦瓜”“鸭梨”,其余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都打着“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的旗号。 ——援引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权威。 记者调查发现,引用所谓国外研究成果是“科普网文”的惯用伎俩。“澳洲癌症中心调查显示,22个成人恶性肿瘤中,化疗5年后的存活率,澳洲是2.3%,美国是2.1%,不化疗存活率更高。”一篇题为《世纪大骗局:癌症治疗的谎言》的文章称,“癌症完全不化疗要比接受化疗拥有更高的成功率”“无数临床证明,化疗效果只有2%到4%。” 记者从国内知名医学科普网站丁香医生了解到,这类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外替代医学网站。所谓替代医学,是对常规西医治疗外的补充疗法。这些网站利用普通民众对化疗的表面认知,比如呕吐、掉发、发烧等,夸大恐怖效果,推广其非主流疗法。 ——以官方说法来吸引眼球。 “全市防汛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万注意安全。”7月初,小王手机里弹出一条妈妈发来的微信,并千叮咛万嘱咐。这条帖子之后被辟谣了。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类似“全市(省)召开防汛紧急会议”的谣言前几年便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发季节,而且很多内容一样,只是把时间、地点简单替换了而已。 2 “伪科普”为何能大行其道? 不少中老年朋友表示,面对“提醒式”谣言,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尤其很多是亲朋好友出于关心转来的:“我说是谣言,我朋友就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姐刚在群里转了《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还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条《全世界的小龙虾都被我们吃了?这锅不背,但也不会停下吃》,我曾经也尝试辟谣,但他们视而不见。”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 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危害不小,为何这类谣言一再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疯转呢?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余老师分析,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是以“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 3 编造“伪科普”的背后有什么蹊跷? 余老师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一位自媒体公号运营者揭秘:当下,部分自媒体与广告商之间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阅读量和粉丝数高,会有广告商找上门。一些自媒体利用公众对生命健康、公共事件等问题的关注,将部分谣言穿上“养生”“公共安全”等外衣,以吸引更多的阅读量和粉丝量。自媒体账号有了关注度,广告便会接踵而至,形成依靠制造“关心式”谣言来赚关注、博眼球的盈利模式。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的顶部或底部有时会有贴片广告,甚至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提醒 认清“伪科普”,需要一双慧眼 余老师表示,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让智能手机走入了千家万户,同时也为这些微信圈谣言提供了生存场所。面对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健康科普“热帖”,作为普通受众,需要保持理性,去掉盲从。对于直观上违背常识的,自觉抵制虚假信息,既不相信,又不转帖,不做伪科普的“二传手”;对于那些一时难辨其真伪的,先存疑、冷处理、不转帖、不传播,进而向专业人士咨询,请他们把关、导航。此时就需要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积极回应、及时发声,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廓清迷雾,从专业角度拆穿伪科普,让其不再危害社会、误导公众。 要想彻底遏制这种乱象,除了需要长辈们的警觉和观念的转变,在监管上也要加大力度,对于执法部门来说,应督促自媒体平台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比如可以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曝光等方式来控制谣言的传播,让其无所遁形。 记者 陈韬 徐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