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猫腻电子秤”背后的猫腻更值得深究

记者买的白鲢,经营户的电子秤显示为30.35斤。
记者回家复秤,显示为28.3斤。
经营户将电子秤的参数设成2.13,短斤缺两的猫腻就在这里。

    经营户出于逐利冲动,通过电子秤上玩猫腻的手法攫取非法收益的事,咱听说过不少。一般来说,这种猫腻玩多了很容易露出马脚,且一查一个准。但是,每百斤货物少五六斤,这样的缺斤少两,竟然是宁波水产交易综合市场的淡水产交易区公开的秘密——如果“猫腻电子秤”的背后没有更多的猫腻,这种坑人的潜规则怎么可能“存在多年”?

    本来,作为市场管理方,对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行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对个人或者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既是管理方的职责所在,也是“拿手好戏”,处理起来应该一点也不复杂。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缺斤少两,竟然以“潜规则”的形式存在多年,令人诧异:如果管理方当真不知道,是严重失职;如果知道后不查处,就是严重渎职;如果“说不清楚”,则容易让人产生更不好的联想。无论哪一种可能,其背后的猫腻都可能远比“猫腻电子秤”更多更复杂,也比“猫腻电子秤”更值得深究。

    做生意谁不想多赚钱?但前提是合法。那些不失精明的市场经营户,或许并非不懂电子秤上玩猫腻的风险,他们之所以不通过与供货商协商提高代销费等正大光明的方式增收,却选择既有悖诚信又违反法律的缺斤少两来赚取昧心钱,且一玩多年,想必是因为收益远高于风险。你想,当顾客与经营户因为分量不足发生争执,势单力薄的顾客最终只能愤愤离去;当记者购买了30斤白鲢去复秤,却被告知“没有公平秤”“公平秤坏了,没电,没法用,这几天正在修”——这样一个没有公平可言的“法外”市场环境,不“培育”出“用作弊手法每天额外获利5000元”的近20家经营户才怪呢。

    看来,只有深究“猫腻电子秤”背后的猫腻,才能真正还市场一个清朗的环境。本报评论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