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8-08/08/A12/3278910_ds-qianyh_1533644903090_b.jpg) |
幼童们为百岁老人冯康仙(左一)祝寿。 |
8月7日一早,在江北区庄桥街道童家村文化礼堂,老远就听到人声鼎沸。村民们扶老携幼,笑呵呵地鱼贯而入。当天这里举行的是童家村为村里第一位百岁老人冯康仙办的百岁贺寿仪式。 鲜花、蛋糕、礼金 全场幼童起立向老人拜寿 头发花白、身材消瘦,穿着整洁的白衬衣,冯康仙老先生看起来精神矍铄。童家村文化礼堂的主看台中央,金色的“寿”字格外喜庆,屋顶匾额上大大三个字“厚本堂”。 村民们挤满了礼堂,35名童家村土生土长的幼童穿着粉色蓝色汉服,脸上满是兴奋。他们知道,当天的生日蛋糕,“来头”有点大。一名机灵的小男生悄悄跟同伴说,“你看到没有,舞台下面,有个5层的大蛋糕,是给百岁爷爷庆祝生日的!” 贺寿仪式的主角冯康仙一脸平静。村民说,老人幼年家境贫寒,除了务农、种粮食,还要去滩涂里劳作。家里生养了四个孩子,过年时为了给子女吃点好的,凌晨3点就要去抓螃蟹,一直忙到晚上。现在条件好了,老人的子孙们都事业有成,家庭生活非常美满,老人感到很幸福。 鲜花、蛋糕和村里准备的1000元礼金,一样一样惊喜送给老人。“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让我们一起为老人祝福!”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台下的35名幼童全体起立,给老寿星拜寿。孩子们齐声高呼:“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稚嫩的童声在礼堂回响成一行行温暖的音符,流进在座每一个人的心里。 四兄妹有自己的敬老规则 最远要骑40分钟车来送餐 “父亲1918年出生,今年实足100岁了!”冯康仙老人的大儿子冯德良今年68岁,说起老父亲,他一脸骄傲。如今,他们四兄妹都已退休在家,来探望父亲的时间较以往又多了一些。 从去年7月1日开始,四兄妹商量了一个为父母亲度身定做的“探视规则”:以10天为一个周期,四兄妹轮流每天把菜买好烧好,送到父亲家里。冯德良说,一来可以让老人省了做饭做菜的工夫,二来每天都有子女来探望,陪陪老人说说话,时刻关注他的身体情况,老人也开心。 老三冯明良今年63岁,他是四兄妹里住得最远的,在海曙青林湾附近。为了让老人吃好,他一般早晨4点多就出门买菜,回家洗好,做上五六个菜,然后骑电瓶车花40分钟,趁着新鲜送到老人跟前。 子女们对长辈都很孝顺。去年底,冯康仙的家人在童家村老年活动中心里为老人百岁(虚岁)寿辰摆了9桌宴席,宾客亲戚济济一堂。 老人的长寿秘诀 心态佛系、餐饮要荤 “现在的生活,顶顶好了!”这句话,冯康仙时常挂在嘴上。他和老伴儿两人每个月有2300元左右的退休金,年底还有村里的股份分红,子女又都很孝顺,日子过得安逸舒心。 别看老人已经百岁高龄,但他对外面的世界还是一直保持着好奇。冯德良说,每周三,庄桥都有集市活动,只要天气好,父亲都会坐家门口的806路公交车去赶集。去看看逛逛,老人也会觉得很开心。 冯康仙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冯德良介绍说,父亲一直心态很好,对人总是笑眯眯,不急不躁,这么多年里也不会跟什么人发生争吵,是“佛系”心态。但在餐饮上,老人并不“佛系”,相反特别喜欢吃荤菜,当季的鱼虾螃蟹炒肉,他都很喜欢,平时的饭量相当于两个成年人。 当年这个村响彻宁波 如今它正慢慢老去 老话说“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一句流传在民间的谚语,宁波人几乎家喻户晓。说的是早年江北庄桥童家村的童氏家族、姚家村的姚氏家族与马径村的张氏家族非常富裕,可以用银子砌墙。现在的童家村,仍然保存着众多古迹。 这样一个富足的村落,如今正不断地老化。童家村党支部书记穆世勇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1121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439人,老龄化程度为39%。其中,90周岁以上老人就有11人之多,80到89岁的也有42人。 “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为村里的老人举行暖心活动。为百岁老人举行贺寿礼,这在我们村还是第一次。”穆世勇说,请来孩子为老人贺寿,就是要让敬老、爱老、助老的慈孝文化得以传承。记者 滕华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