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情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马塘——我的第二故乡

    倾诉人:邬毛银

    采访人:陈爱红

    采访方式:面对面

    倾诉热线:15058047703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情感倾诉QQ:3148917426

    情感倾诉微信id:15058047703

    走马塘是一个曾出过76名进士的千年古村,它的每一寸土地里都蕴藏着历史与文化。在邬毛银70年的人生中,有35年是在走马塘度过的。这里有他的青春记忆,更有他对传统文化的守望。近日,邬毛银向记者讲述了他和走马塘的故事。

    A 插队落户来到走马塘

    我1948年出生,祖籍奉化,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我先在宁波三江口一带做小买卖,后来进工厂做了一名学徒工。

    1965年3月6日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17岁的我离开父母,和20多位同龄人一起,戴着大红花乘着航船,来到了鄞县茅山公社走马塘大队插队落户。

    下了航船,迎接我们的队长用扁担帮我们挑着行李走了7里路。大队办公室位于走马塘贵房的三合院里,在这幢古老的明清建筑里,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晚饭后,我被安排在高墙大院的老宅落脚。夜幕降临,窗外树影摇曳,我度过了第一个难眠之夜:古旧的房子,淳朴的人们,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向往。第二天,大队书记在祠堂召开了春耕动员大会。从此,我开始了全新的农村生活。

    B 在走马塘成家立业

    远离父母在农村劳作,当时的辛苦可想而知,生活上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好在周围的大婶大娘都很照顾我。春耕的时候,我回家吃中饭,进了门看到铁锅冷灶心里就暗暗叫苦,这时邻家老太太端着钢精锅走了进来,锅里盛满了香喷喷的白米饭和绿油油的鲜嫩小菜,我接过来就吃了。农忙的时候,左邻右舍也会给我送饭送点心。插秧的时候送金团,立夏时送茶叶蛋,端午节送粽子,每逢农家办喜事,还能吃到吉饼和油包。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夏收的晚上,我回到家天已经黑了,就胡乱地吃点饭菜,没想到吃完就闹肚子了。本以为自己身体好扛得住,哪知上吐下泻了整整三天,全身都虚脱了。是走马塘的乡亲们抬着我,走了十多里的路,把我送到了茅山卫生院就诊,我才得以康复。

    1970年,大队妇女主任给我介绍了她的外甥女杨素君,双方父母都觉得合适。第二年正月初六,我们就结婚了。婚后,我们买下了村里的一间旧宅,门外是两亩见方的荷花池。

    那年春耕时节,我被大队党支部推荐为拖拉机手,从1971年到1979年,我开着拖拉机,穿梭在走马塘大队2200多亩的土地上。走马塘的父老乡亲接纳了我,我在这里学会了耕田锄地,插秧割稻,不仅收获了爱情,还养育了一双女儿。

    C 返城创业离开走马塘

    1987年,大多数知青已经返城,我也决定闯一条创业之路,于是带着16岁的大女儿离开走马塘来到宁波城里。

    万事开头难。我起先做蔬菜生意,女儿进了宁波罐头厂。我把乡下的时令蔬菜卖给城里人,风里雨里,从宁波西乡运送蔬菜到江东新河头的菜市场出售。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就去做搬运工。父母看我这么辛苦,就把百丈路上家里一间临街的房子腾出来,让我开了一家“乡城土产日杂店”。1987年10月1日,我的小店在宁波无线电厂生产的8400双响录音机播放的流行歌曲声中开业了。

    因为我诚实守信,小店经营得颇为兴旺。邻居们见我生意好,也纷纷学我开店了。后来,百丈路就成了一条商业特色街,我被推选为这一带个体户小组长,还出席了江东区个体先进者大会。在百丈路开店8年,我多次被评为“五好个体经营户”。1991年,我花2万多元在长丰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宅房。1995年,百丈路拓宽改造,我转到了钟公庙镇继续经营。

    因为亲友们大多还在走马塘,我也忘不了乡间那一条条踩熟了的机耕路,所以,我时常会回到走马塘,看望乡亲,重访保留下来的老宅。

    D 收集史料守望走马塘

    2000年春,我开始收藏走马塘和茅山的文史资料。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偶遇了陈万丰老师。陈万丰老师曾经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他在走马塘考察红帮裁缝史迹时,发现这个千年古村不仅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从走马塘,曾经走出过76位进士、4位尚书、8位侍郎……这个小村还出过各行各业的名人学者160多人。通过媒体报道,走马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生活了22年的我非常熟悉第二故乡的底蕴,它拥有两个独特的旅游资源:走马塘是进士第一村,附近的茅山有范钦墓。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走马塘。

    除了收集文史资料外,我还收集一些老物件。2003年11月25日,我在查询一本家谱时,听村民老杨说附近村里某户人家有块千年普安寺的“南来第一山”匾额,我连夜赶到这位农户家,看到这块匾额居然被用作杂物间的门。第二天,我请当地有名望的老先生陪着我又去了他家,花550元钱将匾额买了下来。这是千年普安寺唯一遗存的物件,是四川布政使陈玥所题。我要等普安寺重建的时候把它捐出去。后来,我还收集到一块刻有“紫来桥”字样的民国时期水泥板,上面还有“民国二十五年甘园老人书”字样,甘园老人是著名建筑师陈露芗,曾经设计过灵桥。此外,还有少了半个“堂”字的“遗忠堂”匾额、少了半个“节”字的“节孝”匾、明代进士陈良谟的墓碑……冥冥中似乎是上天的安排,我与这些老物件相遇,并把它们一一收集起来,期待有一天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走马塘昔日的辉煌。

    2004年10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我花了20多天时间,给时任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写了一封信,呼吁保护走马塘。2005年8月24日,走马塘被列入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这年9月1日,我重返走马塘,自费创办了“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资料室。现在各类资料和实物已经装满了10间房子,这10间房子有些是我的老屋,有些是租用的邻居旧宅。

    迄今为止,资料室开放已有13年,接待访客8万多人次,其中有来自俄罗斯、刚果、美国、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的游客。为弘扬走马塘文化,我和朋友胡金富已经写了百余篇文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收集的走马塘资料和实物越来越多,资料室快要装不下了,我期待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我的收藏,更期待走马塘附近的范钦墓被进一步规划与保护。接下来的日子,我仍将一如既往地守护我的第二故乡走马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