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海山相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对口帮扶,资金技术一起上

一颗百香果改变一个极贫乡

贞丰县百香果基地里种植的百香果。

    盛夏时节,出门逛街时去茶饮店点上一杯百香果茶,已成为不少宁波年轻人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原产于巴西的热带水果,带来的是美味和营养。而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黔西南,它给当地人带来的则是新生活的希望。

    从出门打工到回乡创业,从极度贫困到年收入十几万元,这颗小小的百香果在宁波帮扶队的手中,被催化出更大的力量,也见证着一个极贫乡改变的开始。

    资金技术一起上

    宁波干部挂职当“水果县长”

    上周,记者跟随市委宣传部一行,前往我市对口帮扶的贵州黔西南州,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的点滴收获,贞丰的百香果基地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

    贞丰县境内山峦林立,平地稀少,农业发展空间不大。只有发源于云南的北盘江蜿蜒而过,滋养了两岸那原本荒芜的山丘,山岭间普遍种植的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三种热带水果——火龙果、芒果和百香果。

    从坝草出口下高速,沿着奔腾的北盘江一路颠簸向山里前行,我们来到鲁容乡。“你们看,那些架子就是用来种百香果的。”同行的副县长黄列指着家家户户屋顶门前的“装备”说。

    今年4月下旬,宁波市向黔西南精心选派了一支由24位干部和23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黄列就是其中一员。从海曙区政府前去贞丰县挂职的他,被称作“水果县长”。上任3个多月,黄列有两个多月泡在百香果的产业发展论证中,成了半个行家。作为全州4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鲁容,现在将百香果作为脱贫攻坚的“冲锋枪”,宁波今年提供的56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则为这把“枪”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再往前,一片更大的种植基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从山顶蔓延至山腰,又一路延伸到北盘江畔,远远望去蔚为壮观。黄列告诉我们,宁波的专项资金到位后,“扩容”了百香果基地的种植面积,刚刚整理出来的700亩山地,将为当地448户贫困户带去希望。“既不浪费一分钱,又能让老百姓参与这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这是个技术活。”黄列笑着说。

    家乡有了好产业

    外出打工的当地人纷纷回家创业

    百香果虽说不算娇贵,但同样需要细细打理。2月下种、5月上架、6月开花、7月挂果……半年时间里,鲁容的乡亲们小心翼翼地养护着,防虫害,防天灾。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片绿色给他们带来的是新生活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发展前景,很多原本外出打工的鲁容人,现在已陆续回到家乡创业。鲁容乡鲁容村村民黄晓在深圳务工两年多,每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除去生活开销,也攒不了多少钱,还牵挂家中的老人小孩。去年他得知乡里有了百香果种植园,就跟家人合计,最终决定回乡发展。现在他在鲁容惠农科技发展公司工作,每个月也有3000多元收入,生活开销少了不少,而且能就近照顾家人。

    同样选择在家门口创业的还有鲁容乡板绕村的罗照文。“刚开始,我也是在基地里工作,边做边学习百香果种植采收等技术。学好了技术,然后从合作社那里‘领了’种植土地,我现在是单干。”罗照文说。

    罗照文口中的“合作社”,是宁波的帮扶队为当地量身打造的“1+10+N”发展模式: 1个乡平台公司+10个村平台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充分利用当地的主客观条件,让当地村民自主发展,提升产业脱贫效率。

    罗照文说,现在当地村民的收入有三大块,一是土地流转费用,二是扶贫资金变作股份后每年产生的分红,三是在合作社(平台公司)工作的收入或自己种植后的产出收益。如今,当地每亩百香果一年的纯收益在1000元以上,而像罗照文这样通过合作社模式自己进行大规模种植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在此之前,通过打工、种玉米等,我们家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就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村里有好多人已经或正打算回来发展。”罗照文说。

    完整的产业规划

    给当地百姓一份安心、一个未来

    回乡是因为收入的提升,而让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则是宁波带来的对百香果产业链的完整打造和对未来的规划。

    “除了种植,深加工在水果种植产业链条中占有重要地位,产业附加值主要集中在这一块。在今年的帮扶资金中,我们特别留出了一部分,准备把鲁容百香果的冷库和深加工项目建起来,一方面能大幅提升收益,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百香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黄列说。

    据悉,从今年开始,宁波的专项帮扶资金每年都将输入到鲁容乡的百香果产业里,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入股鲁容惠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以保底分红的形式分配给当地已经建档的贫困户。4年后,入股本金归7个村的村集体所有,项目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归项目建设所在村;产生的收益,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70%分配给该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当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变为立体式的闭环,当扶贫资金变作活水流动在项目中,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对于鲁容甚至整个贞丰来说,对于罗照文、黄晓以及当地的更多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开始,更是给了他们一个看得到的希望。

    相关新闻

    “贵州小西藏”的金山银山和甜蜜

    “册望册望,贵州的西藏”。这句当地顺口溜,说的是黔西南最偏远的两个县——册亨和望谟。这两个县风景如画却交通闭塞,境内近98%是山地,一度让扶贫工作不知从何下手。

    “既然平原地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如就从眼前的大山着手。”挂职望谟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宁波干部罗剑光在抵达望谟后不久,就把目标瞄准了“林下经济”,给他带来灵感的则是一种在宁波人见人怕的昆虫——胡蜂。

    胡蜂挂在树上,养殖胡峰不占土地,而胡蜂觅食还可清除森林虫害。胡蜂的蜂蛹既能食用又能药用,是时下很有市场的养殖业新宠。通过和当地的农业科技公司合作,这一项目从繁育蜂皇到蜂群养殖再到基地发展,每个环节都能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增收的机会。

    “一个养殖大棚,在养殖阶段能让60个贫困农户受益,每户每年保底的养殖收入能达到9000元。繁育基地的日常工作需要大量人手,每年每人通过务工又可以有2万元收入。”罗剑光说。

    目前,望谟县已投资600万元,建了5个胡蜂养殖基地,30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受益,明后年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册亨巧马镇的土法红糖加工厂是帮扶项目之一,加工厂负责人周建仁给了我们一组同样动人的数据:红糖加工厂目前产能60吨,宁波提供的35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进入后,甘蔗种植面积将扩大到2500亩,年产量增至500吨。预计能提供150个直接就业岗位(5个月收入可达1.2万~1.5万元),参与季节性劳务用工的,每人可有5000元~8000元的收入。这一项目在解决脱贫的同时,还吸引了很多当地妇女回乡就业,更有效地解决了巧马镇的留守儿童、老人问题。来自宁波帮扶工作队的挂职副县长吴益统还亲自“拉业务”,他和加工厂一起,为这个帮扶项目争取到了贵州汉方集团每年2000万元的订单,更是为这个帮扶项目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是我们走访几个产业扶贫项目时,多次被提及的一个词。对于黔西南的贫困县而言,脱贫光靠砸钱事倍功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不管是百香果、胡蜂还是红糖,都有了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

    记者 黎莉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