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忠烈录》上的资料
在鄞州邱隘上万令村村委会,村民们向志愿者讲述卓家的事情。记者 王思勤 摄
有一位中国飞行员叫卓志元,出生于宁波
前几天,同为中国空军飞行员后人的志愿者卢先生提供线索,说他在《空军忠烈录》和《空军官校历届毕业学生名册》中查到,有一位叫卓志元的军人,是空军官校第十九期特班飞行生,出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牺牲在美国,死亡原因是派美受训,练习飞行失事,殉职。其籍贯是浙江鄞县。
“在美国布利斯堡国家军人陵园的墓碑上,有一个墓碑上刻着‘CHO CHIN-YUAN,Chinese air force,September.24.1945’。”李安说,她查过陵园的网站,墓碑上的名字应该是卓志元的拼音(用的是韦氏拼音法,与现代汉语拼音不同),墓碑最末一行写的是牺牲日期,1945年9月24日。
志愿者George则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卫生部门找到一份CHO CHIH-YUAN的死亡书,上面记录着,CHO CHIH-YUAN出生于Ning Po,Cheking province(应该是Chekiang province,即浙江省),出生日期是1921年7月5日,死亡日期是1945年9月24日9点14分,脑震荡、踝关节复合性骨折、下三位右股骨单纯骨折、右腹股沟和会阴部撕裂。“一开始,我不知道卓志元的中文名,其墓碑上的名字是Cho Chin-Yuan,而Chin并不发‘志’的音。对比了相关史料和死亡书,才发现Chin应该是Chih, 顿时豁然开朗,墓碑上的字母错了。由此,也确认了卓志元的中文名字。”李安说。
墓碑和资料虽在个别字母上有偏差,但内容完全对得上。卓志元应该就是宁波籍的军人!于是,宁波的志愿者们开始了微信发布和朋友圈转发,帮助寻找卓志元的亲人。
卓志元的父亲,很可能是开明乡绅卓葆亭
前天下午,一条条线索在志愿者的微信朋友圈里汇集:宁波卓氏,以奉化松岙卓氏为主,在《空军官校历届毕业学生名册》中,卓志元的籍贯是浙江鄞县(现为鄞州),难道名册中写错了,卓志元是奉化人?
正当志愿者们打算前往奉化打听情况时,志愿者徐军在朋友圈中获得了一条宝贵的线索:鄞州邱隘上万令村当年有个姓卓的老板,儿子是飞行员,后来牺牲了。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志愿者前往邱隘上万令村了解情况。上万令村村主任朱锦毅告诉记者,上万令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多为夏、卓、朱三姓。奉化松岙卓氏以“正直忠厚,慈祥恺悌,仲德尚文”字辈排行,而村中的卓氏也是按此字辈排行,应该是早先从松岙迁徙到上万令村定居的,“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大多知道开米行的卓家的事情。卓家儿子是飞行队的,很优秀,后来在一次飞行意外中牺牲了,原本卓家打算在村里造一所学校,图纸都画好了,但因为儿子出事就中断了。”
还有村民说,卓志元的父亲很可能是开明乡绅卓葆亭,卓葆亭在当地很有名,还是当年灵桥的筹建委成员之一。当年,能上大学、能参加空军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家境富裕、出身显赫的年轻人,这样看来,也能对得上。不过,现在卓葆亭的后人都不在家乡了。
卓志元的哥哥定居上海,现在应该还有后人
“卓家的事,我是小时候听叔叔说的,这两天看到朋友圈里寻人的消息,我还找叔叔求证过。”村民夏永华对记者说,他的叔叔夏财生今年已经90多岁了,思路还很清晰,“叔叔年轻的时候,曾在卓家的丙大米行打工做学徒,知道卓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的名字不记得了,二儿子名叫卓志和,三儿子就叫卓志元,卓志元是飞行员,后来牺牲了。”
“抗日战争时期,卓家的米行被日军炸坏了,叔叔只好回了家。卓家二儿子卓志和到上海开了一家开灵马达厂,不过马达厂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合并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婶婶生病,叔叔到上海找过卓家人,想要在上海求医,当时卓志和已经57岁了,是他子女帮的忙。叔叔依稀记得,卓志和的儿子或是女婿,就在上海当医生。”夏永华说。
村民卓志朝告诉记者,他听老人说,曾有几个国家比赛飞机高空投弹,结果中国队第一名投弹英雄就是卓志元。在曾经的卓家祠堂老屋里,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大概有500个字,写了卓志元和卓志和的名字,也写了卓志元的经历。后来,老屋那边办了五金厂,这块石碑就被拆下来做五金台面板了,再后来厂房拆迁,石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也有村民说,上世纪80年代,有人发现记录着卓志元经历的石碑被当成了车床的垫脚石,但之后就不知所踪了。
不能让英雄无所归!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志愿者们和爱心人士还在继续搜寻各方线索,上万令村的村民们也在各处打听,希望能够尽快联系上卓家人,核实此事。
如果您有相关线索,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7777777,让我们为英雄回家尽一份力。
■相关报道
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为一位绍兴籍老兵找到了亲人
今年5月,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志愿者们就参与了为这批中国空军军人寻访亲人的活动。当时,志愿队从龙越基金会获得信息,有一位浙江鄞县籍的军人,叫闾儒香,出生于1919年,在美国飞行训练中牺牲。志愿队队长罗先生立即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寻人消息,并转发了李安的寻访文章。
“当时,经多方打听都没有回音。大多数宁波人都说,鄞州这一带没有闾姓。不过,随着爱心接力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位网名叫‘匠者’的志愿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并最终找到了闾儒香的亲妹妹和外甥女。经过查证,闾儒香不是宁波人,而是绍兴嵊县(今为嵊州)人。”罗先生告诉记者,这主要也是因为韦氏拼音法与现代汉语拼音差异较大,导致在翻译时出现了问题,把“嵊县”译成了“鄞县”。
■背景链接
当年不少中国空军军人都是大学生
抗战初期,日寇占尽空中优势,而中国空军的飞机数量少,机型落后,后勤维修条件也差,无法与日本空军抗衡,空中对阵经常损失惨重。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并开始加大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包括派遣空军志愿队到中国作战,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以及培养大批空军飞行员等,以期夺回在中国大陆的制空权,进而以中国为基地,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
与此相应,当时的政府决定在全国各大学大批召募空军飞行员。日寇疯狂入侵,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身为中国青年,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很多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考,勇赴国难,学校里形成了从未有过的从军热潮。
当时,是首次在全国大学生中招考空军飞行学员(以前是从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中选派)。投考空军,要通过最严格的检查,录取率约为百分之一。入学后的飞行训练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淘汰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有当年的学生回忆说,被录取后,在走进昆明巫家坝空军航校的大门时,看到大门两旁的对联写道:“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这将是他们英勇报国的开始。
经过短期飞行训练后,学员们又先后到美国继续接受各种飞行训练,为期约为一年。1943年起,学员们分批回国,分配在空军的各个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队,与美国空军盟友并肩作战,给日寇的陆军和空军以沉重的打击,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拼尽自己的力量。
在抗战期间,作战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不是很好,空军飞行员的训练确实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课程,在训练时因各种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李安说,缅怀抗战英烈,并不是为了复仇和回忆痛苦,而是为了牢记历史教训,为了世界和平。这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空军英烈们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警醒世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摘录自李安女士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