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扛麻包、开铲车到操作桥吊

父子两代码头工人讲述宁波港口的巨变

北仑港区在1978年还是一片荒滩。
如今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

    讲述人

    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原铲车司机郑学义,66岁

    宁波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桥吊司机郑孜,38岁

    40多年前,年轻的郑学义远赴东北吉林插队落户。大约过了10年,已经成家立业并有了儿子的郑学义得到了一个调回宁波的机会——到当时的宁波港务局当码头工人。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儿子两代人从此和码头、港口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退休在家的郑学义说起这些,充满感慨。

    1 在江北轮船码头扛麻包的日子

    码头停靠的多是上海轮船

    郑学义到宁波港务局后,最初的工作是到江北老外滩边上的轮船码头,上轮船扛麻包。这完全是个力气活,也是当时轮船货物装卸的主要方式。“我当时只有120斤重,但要扛的常常是200斤重的大米。有的货物是箱子,体积大,就更加难扛了。”郑学义说,轮船到了,他们的装卸工作就开始了,有时候一天工作下来,说筋疲力尽,毫不夸张。

    当时在轮船码头停靠的船舶,以上海轮船为主,大的也就两三百吨,小的一二十吨也有。码头工人扛的货,基本上是大米、小麦、白糖、药材,还有化肥、煤炭、木料之类。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上海轮船运来的东西,几乎都是生产生活的必要物资。

    郑学义当时家住在姜山,从家里到轮船码头上班,都是骑自行车。忙完一天的工作,体力透支的他还得骑车回家。沉重的麻包就像是沉重的负担,这是那一辈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2 从开2吨小铲车到开25吨大铲车

    开始见到了外国轮船

    扛麻包需要力气,也会带来安全风险。有一次出工的时候,郑学义一不小心被麻包压伤,腿上落下了毛病,干力气活变得吃力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末,郑学义在铁路北站货场边的下白沙码头上班。考虑到他腿脚不好,码头上为了照顾他,让他开装卸铲车。对于这个工作,郑学义觉得能胜任,也挺感兴趣:“我以前在农村开过拖拉机,操纵机械我在行。”

    开铲车要求动作麻利,要注意防止撞伤或者铲伤其他人员,还要尽量避免铲坏货物。这份工作,郑学义干得不错。

    郑学义回忆,受到甬江航运水深的限制,这里码头停泊的基本都是国内的货船,而且个头都不大,进口商品很少。当时,他和工友们看到有从古巴进口的白糖,都觉得稀奇,“这些白糖在海上漂多久才能来到这里?外国白糖会更好吃一些吗?”

    1984年8月,10个大铁皮箱子从宁波港的镇海煤炭码头起吊出海,这是浙江港口装运的第一批集装箱,里面装了从宁波发往香港的五金、纺织品和日用杂货。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宁波的港口发展进入快速通道。当时的北仑刚刚有了国际集装箱码头,需要大量工人,当然也需要像郑学义这样会开铲车的技术工人,待遇自然要更好一些,但离家远,需要住宿舍。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到北仑海边去工作,那是个遥远的地方。但郑学义想去试一试。

    在北仑,郑学义第一次见到了可以周游全球的远洋轮,他所开的铲车,也从最初的2吨小铲车,逐渐变成了可以轻松抓起集装箱的25吨大铲车。

    3 儿子成了集装箱码头桥吊能手

    超大型巨轮越来越多 集装箱里什么都有

    上世纪90年代末,郑学义的儿子郑孜从技工学校毕业,准备参加工作。当时,集装箱码头发展十分迅猛,成为港口升级的一种趋势,国内上海、深圳等港口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宁波港口凭借自身深水良港的天然优势,也在迎头赶上。1980年出生的郑孜,想当一名集装箱桥吊司机。在数十米的高空,驾驶着桥吊,抓起一个个集装箱,在海上巨轮和岸边之间穿梭……这份工作在港口算得上高大上。

    郑孜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岸线上只有6台桥吊,2台是德国产的,2台是日本产的,2台是阿根廷产的。郑孜上岗前,被派到深圳盐田港培训了近2个月,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

    和郑孜的人生际遇一样,跟国际接轨的宁波港口开始在集装箱航运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在进入21世纪后,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连续领跑全国。

    一转眼快20年过去了,按郑孜的话来说,他已经成了码头上的“老司机”,驾驶着完全国产的桥吊,1小时最快可以完成近80个标准集装箱的生产任务。在郑孜眼中,古巴白糖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件,超大型巨轮光顾宁波港口的频次越来越高,这些巨轮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这里出发运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里,装的东西有玩具、服装、各种小电器、精密器材、医疗设备……

    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拥有近250条航线,连接全球600多个港口,其中“一带一路”沿线航线90多条,箱量占比超四成。随着全省港口一体化改革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的推进,“义甬舟”和“义新欧”联为一体,现在每天有上千个集装箱往来于义甬舟之间。

    而郑学义、郑孜父子两代码头工人,也从扛麻包、开铲车,到操作桥吊,从原先单纯依靠力气,到如今依靠技术,见证了宁波港口的巨变。

    记者 范洪 通讯员 洪宇翔 汪维

    图片由讲述人及宁波舟山港集团提供

    宁波舟山港的历史记忆

    1979年1月

    宁波港码头打桩

    1982年12月

    国家进行竣工验收,宁波港投入试生产

    2005年12月

    宁波、舟山两港启动一体化工程

    2010年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2015年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

    2017年12月

    宁波舟山港成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