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枫 解析古希腊悲剧的学术专著在市面上并不罕见,但有独到见解的少,人云亦云的多,能真正令读者从中有获益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刘东先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夏志清先生的高足,长期以来从事西方悲剧研究。早年间,笔者曾拜读过刘先生的一本相关著作《西方的丑学》,非常精彩。属于那种普通读者读后,会对西方悲剧美学产生强烈兴趣的好书。而我后来才知道,那本书竟是作者本科毕业后初出茅庐的学术处女作,也是夏志清教授特招这位青年才俊为自己学生的原因之一。 这本《悲剧的文化解析》,用作者自己的谦语形容是关于“悲剧文化”的一次“夫子自道”。与其说该书阐释了西方悲剧的漫长源流,不如说是作者从古希腊各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戏剧样式的角度对西方美学的一次理性、感性相结合的深刻反观。中间还掺入了不少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阅读该书,很考验读者在此方面的学养积累。很多时候,才疏学浅的笔者深感自己的思路跟不上作者的笔触,读着读着,就有一种进入了思想迷宫的惶惑感。因为无法将过目的文字进行同步理解,所以只能耐下性子,往回翻页,重新审读。必要时,还得借助文章后面的注释来辅助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学术观点。可尽管阅读该书的过程甚为“辛苦”,但其间的知识在融会贯通后给人的那份愉悦感也是一般阅读体验所鲜有的。 从普罗米修斯悲剧的变奏,到俄狄浦斯的宿命枷锁,及《阿伽门农》中的人祭习俗,乃至先哲亚里士多德理念中的“正确悲剧”,作者笔下各阶段、各层次的文化解析都需一定的参照物。所以在我们剖解古希腊悲剧文豪们创作出来的大作,领略《荷马史诗》中那些半人半神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哲学含义时,自然会和传统中国的杂剧戏文、时下流行的话剧戏曲进行联想和对比。作者认为,古希腊悲剧完全可以和这些最为现代、最为乡土的民间艺术进行跨界对比。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将在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中,发现很多以前为学者、读者们所忽视的美学教义。当然,“文化变异”的现象也时刻都在发生。学术研究的执著态度并不能屏蔽掉客观出现的各种曲解和误读。希腊悲剧作为人类最初的艺术、文化、思想高峰,它是借助怎样的力量在近代西方展开全球性的扩张,这种传播现象背后是否有某种为我们忽视的助力?而同样屡建艺术文明思想高峰的古中国,其富含亚洲特色的美学也曾影响周边广泛区域内的国家,但似乎在远涉重洋的交流中,便出现了许多变形和讹误。这是否需要我们从民族的文化基因上去追根溯源……作者在这本书里衍生思考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并不属于“文化解析”的范畴,却能活跃了我们审美思维。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般的理解中,“文化解析”这个概念貌似和忙碌于日常工作的普通百姓没什么特别紧密的联系,但其实生活时时处处都显现出各类文化元素,它对我们的情绪、观念、审美、态度、理想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我们闲暇会去看看各种影视作品,阅读一些自己热衷的小说,这些文艺、文学的创作者曾受到过谁的影响呢?也许是莎士比亚,而这位几乎写尽人世间所有悲欢离合的戏剧大师背后恰恰屹立着创作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埃斯库洛斯、创作了《俄狄浦斯王》的索福克勒斯和创作了《美狄亚》的欧里庇得斯。连带着后来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心思想,你也可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家的文学思维中找到具有因果牵连的端倪。 在《悲剧的文化解析》中刘东先生还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就是:希腊悲剧,包括它后来扩容发展成为古希腊文化,其形成并非是艺术规律在时间发酵后的必然结果,相反,它们极其可能是源自偶然的契机。这个观念和很多古希腊文学研究者的理念背道而驰。不过作者在书中进行了详细诠释。他觉得文化规律可以从文化现象中总结归纳,但作为严谨的研究者,则不能把后者硬套到前者之上。我们阅读《悲剧的文化解析》,可以在很多具体观点上和作者保持求同存异、见仁见智的态度。不过作者的研究方法在告诉你:有时候,看似非此即彼的问题不一定就只有正反两面,它很可能是面奥妙无穷的多棱镜,这种情况也促使、激发着人类不断突破自我的思维局限,去发现更多更深的学识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