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虚拟货币”……纵然真正了解这些的人很少,但不妨碍上这条“船”的人挺多。近一两年来,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不断释放造富声浪,给人一种“再不上车就晚了”的焦虑感。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真的是发财的好机会吗? 记者从中国银保监会官网获悉,银保监会与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风险提示:希望投资者擦亮眼睛,不要被披着“金融创新”“区块链”“虚拟货币”外衣的非法集资拖入泥潭。 炒作区块链行诈骗之实 风险提示中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发行的代币其实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真正的货币是由政府背书中央银行发行的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流通货币。但现在众多“空气币”贴上了“区块链”伪技术的外衣轮番登场,收割“韭菜”。这些打着“区块链”的幌子发行代币,本身就与区块链核心理念相违背,区块链旨在去中心化,以其不可篡改、可追随等特征,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信用体系不健全,防止信息篡改和伪造,从而大幅节约社会信用成本,但是代币的发行恰巧又回到了一个中心化的发行主体,无论是游戏规则还是发行量,都是项目方自己说了算,其背后毫无实体资产作为支撑。 这些市面上交易的代币,一旦禁止炒作,价值将瞬间归零,变成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代码。 虚拟货币市场混乱,如果放任其发展,下一步将会衍生出更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品种与交易市场,甚至会破坏金融秩序。 诈骗行为有迹可循 这些骗子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特征可以让投资者辨别。 一个特征是网络化、跨境化明显。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第二个特征是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还有个特征是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引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相关方面表示,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记者 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