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谭访谈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陈爱红 摄

    陈爱红

    上个月底,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现身宁波。自从2017年2月我市设立叶辛文艺大师工作室以来,叶辛老师多次来到宁波。

    叶老师不仅会写故事也会讲故事,听叶老师谈文学创作让人如沐春风。

    与共和国同龄的叶辛老师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谦虚地说,他碰到了一个“文学占了便宜的年代”。自1977年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出版到现在,他共出了146本书。在这些书中,《蹉跎岁月》单行本是印得最多的一本书,前后印了170多万册。

    《蹉跎岁月》这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故事,家庭出身良好的女知青杜见春喜欢上进的男知青柯碧舟,但柯碧舟不好的出身让她犹豫起来。后来,杜见春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杜见春的灵魂经受了一场严酷的洗礼。在父亲被平反后,她执着地爱上了柯碧舟……

    《蹉跎岁月》首次发表在《收获》杂志1980年第五、六期上,后来多次出版了单行本。1980年第五期《收获》杂志发行了50万册,因为读者想看《蹉跎岁月》,到第六期时就增加到了110万册,《收获》的这个发行记录至今未被突破。不仅如此,《蹉跎岁月》后来还由叶辛老师本人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文艺记忆。叶辛老师开玩笑说,很多人以前把“蹉跎”读成“差它”,《蹉跎岁月》普及了“蹉跎”这两个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叶辛老师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和《蹉跎岁月》等作品是图书馆里的主角,被读者所喜爱。叶辛老师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刚刚到贵州省作协工作,这三本书的稿费差不多是同时寄给他的,一共一万多元,领取稿费时,大半个贵阳城的人都在传叶辛成了“万元户”。

    叶辛老师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他的小说大部分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最为集中的主题是知青生活。1992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孽债》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一群西双版纳的孩子到大上海找父母的故事。他们的父母是当年插队云南的上海知青,这些知青返回上海后已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孩子们的突如其来的到来迫使他们的父母不得不重新考虑生活。1994年,《孽债》也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并在中央电视台上播放,它的主题曲催人泪下“……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21世纪以来,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作家们仍在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当玄幻和穿越类的小说大行其道的时候,叶辛老师仍执著于现实主义题材。2008年,他写了《孽债2》。2011年,他创作了小说《客过亭》。今年,他又推出了小说《上海·恋》和城市传记《上海传》。他为什么如此专注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呢?叶辛老师说,在今年的上海书展和北京书展上,出现了新动向:那些曾经写盗墓写玄幻和穿越致富的网络作家们也开始转向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领域。这是因为这些作家的读者群是一个狭窄的层面,他们的读者在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长的读者也要直面生活,现实是无法穿越的,他们需要人文关怀的作品滋养他们的心灵。

    叶辛老师认为作家一定要有社会担当,关注现实。他的新作《上海·恋》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平凡男子金力和两个贵妇之间的不伦之恋。这部小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被贴上了社会风情小说的标签。在北京国际图书展上,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读了这部小说后说,小说蕴含着对社会的解剖。叶辛老师说:“出版前,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位副总编得知我完稿后,马上就把稿子拿去读了。他看完第一遍后给我打电话说好看,看了第二遍后又和我交流说他读出点味道来了,但是还是想问我到底想说什么。我说你觉得好看,不妨再读一遍。读完第三遍后,他告诉我他读懂了。我写这本书是开放了思想写的,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其实老早就有了,人们已经麻木了。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我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想让人们透过小说进行思考。”

    叶辛老师一直是用笔写作,以前他每天写3000字,现在他减少为每天写2000字。他讲了一个关于手写稿的小故事。2011年,中国作家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客过亭》,出版社刚开始准备印5万本,但后来觉得这个书名可能不被市场认可只印了3万本,他大约拿到了10万元的稿费。过了半年不到的时间,有个专门收藏作家手稿的人来找他。这个人问他手稿还在不在。得知手稿还在时,这个人要出20万元买手稿。他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想了想后就卖了,自己只留了手稿的复印件。

    叶辛老师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写作习惯:写到最兴奋的时候立刻停下来;第二天再写时,把前一天写的文字读一遍,就能很顺利地写下去;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出去走走,或者读一些不想干的书,换换思路;在计划写一本书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候还要故地重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