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上藏书归天一(八)

    胡白水

    宁波的藏书家,在选建藏书楼的地址上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依河临池而建。这不仅仅是宁波这块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所至,也是因为河池是古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便于载舟运书,更重要的是水能熄灭藏书的头号克星——火灾。著名的清防阁藏书楼也遵循这个规律,选建在宁波城西西塘河之南的郎官巷。

    清防阁是通过杨氏祖孙三代、近百年的艰辛努力,终于走完了从藏书到捐书这一完美历程。

    杨臣勋(1864-1911),名炳翰,字竹收,号文焦、仲孙,国学生。他生长于经济殷实之家,因科举屡试不第,就放弃仕途,一生以诗书自娱,痴心于古籍收藏,尤其在搜集名家碑帖上化费了毕生精力。他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把杨氏住宅避潮透风的前进楼屋的楼上,辟为藏书室,并雅称为“清防阁”,成为清防阁的创建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臣勋短暂的49年人生中,共收藏了碑帖类古籍达四百五十五件,而且还有不少珍本善本。其中有清孙星衍、邢澍撰,清嘉庆七年(1802)记刻本《寰宇汸碑录》十二卷;有清阮元编录,清光绪十六年(1890)浙江书局刻本《两浙金石志》十八卷等。还有有关金石论著,如清方若著的《校碑随笔》、清孔祥霖著的《曲阜碑碣考》等,为清防阁藏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杨臣勋逝世后,他儿子杨容林成了清防阁的第二代主人。杨容林(1892-1971),字容士,又字道宽。早年攻习经济,立志振兴民族工业,成为民国时期宁波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执掌清防阁后,继承并发扬父亲的藏书事业,把清防阁的藏书推向了鼎盛,并形成了两个显著特色。

    杨容林果断地收购了鄞县张岱年(1824-1903)二铭书屋藏碑拓本,不但收藏了如张岱年所著的《二铭书屋碑目》这样的珍本,还使清防阁的藏帖数达千种之丰,以碑帖收藏而在宁波藏书界独树一帜,由此形成了清防阁藏书的第一个特色。

    杨容林造就清防阁藏书的第二个特色,便是集中收藏了集部书籍,使集部书籍占据总藏量的二分之一。他广泛收藏了宁波历代文化名人王应麟、万斯同、姜西溟、全祖望、姚燮、陈劢、董沛等的著述,收藏了郑氏二老阁、张氏约园、黄氏补不足斋、姚氏大梅山馆等藏书楼散出之书,收藏了诸多书院、书斋、书局刻印的书籍,从中得到善本十余种,如宋蔡正孙辑明弘治十年(1497)张鼐刻本《精选古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阮大铖的《和箫集》,均属海内孤本,被收录于《中国善本书目》。

    在藏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杨容林经深思熟虑后,于1948年将书籍移藏于环境更佳的中营巷44号,即现今的天一街5号,为进一步妥善保存清防阁藏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清防阁第三代阁主杨祖白,遵照父亲嘱告,在1979年10月20日,把几经转移磨难的清防阁全部藏书一万两千余卷捐献给天一阁。对此,《浙江日报》在1979年11月7日,以《孙定观先生、杨容林先生家属捐献藏书》为题作了报道。天一阁典藏研究部编辑出版了《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若杨氏祖上九泉有灵,定感欣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