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抗战胜利纪念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我们带走所有的苦难……” 抗战老兵一句话,众人瞬间泪目

让更多人铭记他们的付出

鄞州塘溪童村的抗战老兵童玉才和来看望他的志愿者互致敬礼。资料图片

    在为宁波籍抗战飞行员卓志元寻亲的过程中,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奔波寻访,寻亲成功后,他们仍未停下探寻的脚步,想找到更多卓志元的资料,让英烈的故事更加充实。

    很多市民都对这支志愿队充满敬意,当然,也很好奇:它到底是支怎样的队伍,队员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昨天,记者采访了志愿队的骨干,倾听他们与抗战老兵的故事。

    1 关爱老兵,是义不容辞的事

    “抗战时期,老兵们为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如今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义不容辞的事。”这是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创始人徐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2009年,徐军看到了一则新华社的新闻《老兵回家》,被老兵的抗战经历深深打动,于是,他有意识地在江浙一带寻找抗战老兵,“一开始,我只想看看当年的抗战老兵如今生活过得怎样,希望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

    现实当中毫无线索,于是他将目光转向网络。通过网络搜索,联系上了天台的关爱抗战老兵服务队,并积极参加天台那边的志愿活动。

    渐渐地,徐军发现宁波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通过“关爱抗战老兵网”和本地论坛相识,并在2011年组织成立了“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

    “刚成立时,队里只有十几个人,主要活动就是寻访在宁波定居的抗战老兵。”志愿队队长罗志闻告诉记者,寻访过程十分艰难,如同大海捞针,“抗战胜利已过了这么多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如今也都成了耄耋老人。我们没别的办法,只能一边向黄埔军校同学会打听线索,一边在网上发帖或在村镇的宣传窗张贴海报,进行寻访。”

    2 老兵们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寻访之初,队员们没找到什么确切线索,而志愿队关爱的第一位老兵,竟是自己找上门的。

    2011年的端午节,志愿队队员接到了一个老人的电话,对方说自己叫孟加凌,是抗战老兵,志愿者如果有空,可以过去聊聊。队员们听闻消息都非常激动,马上带着慰问品走进了老人的家。

    原来,孟加凌是天台人,如今定居在宁波的儿子家,因为回天台扫墓时听战友说起,宁波也有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回到宁波后就拨通了电话。老人对队员们说,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他就回老家务农了。

    临别前,队员们送给孟老一枚“抗战胜利纪念章”,表达敬意。老人接过纪念章,有些激动,有些哽咽,“你们送我这么多东西,这个纪念章最珍贵。”

    队员们也是事后才知道,这枚纪念章在老人心中的意义有多大——年已九旬的他穿上了冬天御寒的军大衣,胸前别上纪念章,特地跑到了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由此,大家都明白了,相较于物质上的关心,抗战老兵们更渴望得到的是认可和尊重。

    3 抗战老兵的一句话,让志愿者泪奔

    孟老之后,志愿队接连找到多位抗战老兵,队里的志愿服务内容也不断衍生开来,包括日常走访、节日慰问、结对资助、建立档案、留下肖像等。

    已故的老兵任根德,让志愿队的队员们印象深刻。“任老出生在上海,祖籍宁波,抗战爆发后参军,还参与了1940年7月的戚家山保卫战。”徐军说,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项目组联系志愿队,希望能采访健在的老兵,记录抗战历史,“我们刚跟任老提起,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90岁高龄的他跟着我们坐车赶到奉化,接受了6个小时的采访拍摄。回程路上,老人却说并不辛苦,他为国家做再多的事,都是应该的。”

    “抗战时期,任老为国家舍生忘死,和平年代,他生活节俭,将省下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过世后,老人还将遗体无条件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如此无私奉献、充满大爱的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感佩、纪念。”徐军说。

    罗志闻告诉记者,在关爱抗战老兵的这些年,他已经不记得流过多少次泪水,“有一位抗战老兵张爷爷,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我们上门资助时,他却让我们把这笔钱带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还有一位老兵祝爷爷,他说完自己的抗战经历后,只讲了一句话,让当时去的所有队员都流泪了。老人说,‘让我们这一代带走所有的苦难,孩子们幸福就好’……”说到这,罗志闻的眼眶又湿润了,“老人早已看淡得失荣辱,但我们后辈,却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

    4 与时间竞赛,让更多的人记得他们

    这些年,志愿队不断发展壮大,微信群里已有100多位队员,他们都是通过网络集结起来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教师、律师、企业家、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有,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五六十人。

    志愿者默默关爱着这些抗战老兵,他们中有些人已去世。健在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超过了95岁,最年轻的90岁,最年长的103岁。

    “我们如何努力,都赶不上老人离开的速度,这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我们只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记录下宁波抗战老兵的故事,尽最大努力从精神与物质层面给老兵们抚慰和资助,让更多人能了解、记得这些老兵。”志愿队负责日常事务的郭女士说,这些年,志愿队遇到了很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比如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深圳龙越基金会、廖有章爱心基金会、外贸哥老贺等团体或个人,他们都与抗战老兵结对,进行资助;再比如,同泰嘉陵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园方免费为老兵提供安息之地,以供后人缅怀,“大家都在为老兵们尽一份心力。”

    又到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志愿队照例要开展全市范围的慰问活动,走访看望每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发放红包及慰问物资。问及最近的安排,他们说,8月15日,定居宁海的王义青老兵和失散多年的亲人见了面,他一直要再回湖北老家看看,“这很可能是老人最后一趟回老家了,我们还在策划安排,希望能圆满完成老人的心愿。”

    记者 王思勤

    图片由志愿者队伍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