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刊发的“我是中专生”系列报道。 |
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成为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中专生; 他们也是时代的弄潮儿,虽然经历了“瞬间巨变”,但他们努力攀登,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更是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连日来,本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是中专生”系列报道 ,讲述了颇具时代特征的中专生的故事,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他们一直在攀登 奋斗者是不会落伍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人才缺乏问题突出,而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过少,中专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贴,农村户口还可以转为城镇户口,那时的“中专生”三个字充满了吸引力。一批批天资聪明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等专业学校,那时的录取率不足10%。 而时代沉浮,到中专生不包分配后,这一学制瞬间贬值,同时大学扩张,中专生失去了往昔的荣光。 面对巨大落差,怎么办?本组报道所采访的5位主人公,用他们的故事予以了最好的回答: 朱德东,1989年以高分考入宁波卫校(现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如今成为行业翘楚,他带领的第二医院肝肿瘤科团队,一年的射频诊疗肝肿瘤手术量近400台,排名全市第一; 陈效平,1992级李惠利中专(现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用耳朵“写”出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功当选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 张辉,1993级宁波中专学生(现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市政工程领域打拼了20年,如今的他打算二次创业参与“互联网+”投资。 岑科军,1994级李惠利中专(现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刚巧经历了“中专生”褪去光环的三年巨变,在感怀师恩难忘的同时,成长为一位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桃李满天下; 王凌云,1996级宁波商校(现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如今成长为顶级设计师,G20杭州峰会各国领导人赏西湖所乘坐的“宝石舫”就是他设计的。 在他们的故事中,5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正如朱德东所说,“人生没有捷径,唯有不断攀登。”他们中,有人进一步求学深造,有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还有人不断挑战自我,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他们的故事给人很多启迪,奋斗者是不会落伍的。”网友“嵩山石”在文章后跟帖感慨道。 学历不代表什么 能力更为重要 “我是中专生”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厉害了,我的师哥!”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现在的师生们看到这组报道,争相在朋友圈转发稿件的电子版,看到的校友连连点赞,由衷为学长们感到自豪。 “我是岑科军的班主任!”岑科军当年在李惠利中专时期的班主任周老师看到报道后非常激动,当即拨通了报社的热线电话,询问岑科军的联系方式。由于20年前联系方式不便,周老师和岑科军已经失联多年了,当周老师了解到当年的学生如今在杭州发展得如此出色时,很为学生高兴。 本组报道也受到了外地媒体的关注,“谢谢记者,您的报道我看到了,是东阳当地的媒体转发给我的。”现在东阳的王凌云告诉记者,“这几天,我接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电话,有些还是失联多年的呢,都说看了报道很激动,想起当年很多有意思的事。” “真是励志,中专生也能出彩!”更多的读者留言说,“当年农村户口的‘学霸’首选是中专,很难考的。”有位70后读者说自己当年也差点读了中专。更多的读者是认为学历不代表什么,能力更为重要!网友“小牛”说:“我从来不觉得学历能说明什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可贵品质值得当今年轻人学习 “中专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的,在恢复高考的时候,高校招生名额有限,就推出了中专生这一学制。”宁波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专家陈民宪说,“当年的中专,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不仅学校很正规,毕业以后还有很好保障,有稳定的就业,当时的学生都非常向往。” 看完本报的“我是中专生”系列报道,陈民宪感觉当年的中专生有很多可贵的品质,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陈民宪说,时代沉浮,在大专、本科学生大量出现时,中专生有一段时间好像是略显落寞。“但是,我觉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有着自己的定力,充满自信,仍向着既定的目标坚实地迈出每一步。这个非常重要,不在乎别人的眼色,有自己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程艳林一直关注着这组报道,他说“老中专”都是有故事的人。 “‘老中专’的一生有惊喜、有骄傲、有酸楚、有失落,那个时代最聪明的头脑,在国家需要和个人需求的双重诱导面下成为垫稳时代车轮前行的基石。”程艳林说,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他们的人生就像是天边的一道彩虹,历经风雨、成就色彩斑斓,他们的人生有悲情、有造化弄人,更有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他们这辈子尝尽酸甜苦辣,历经人生百态,他们值得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铭记与珍视。 “向‘老中专’致敬!”程艳林充满敬意地说。 记者 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