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涛 通讯员 乐巧琼 胡谷怀) 门对门住了数年,同一层的邻居从未串过门;楼道里有杂物、垃圾,都等着物业来处理……“都市冷漠症”在市民生活中“流行”多年,成为不少小区的通病。但在镇海招宝山街道,小区居民自治互助模式的推行,正在祛除这些冷漠和隔阂。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镇海胜利路社区,其打造的 “一站一品”模式,倡导小区建立居民自治互助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定位、提炼特色。而该小区的居民自治互助站,就是为了完善“家人治家”理念而应运而生的。 据了解,针对镇海清川佳园小区内老人较多的状况,该小区主打“老友助老,健康养身”,在组织志愿者关爱老人的同时,召集“医学”能人,定期展开健康养生讲座,满足老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住在镇海海景东苑小区的林阿姨对“都市冷漠症”很有感触。她认为,邻居应该团结互助,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如今,该小区居民自治站命名为“高楼里的大墙门”,主推邻里和谐,加强互动交流。 更多的问题,体现在与大家都息息相关的公共利益上。比如小区通道拥堵、公共设备损坏、环境卫生死角等问题,往往都是业主们反映的重灾区,但这些问题是不是都得推给物业去做?居民们自己能不能起到作用? 在胜利路社区,好几个小区都迈出了探索的脚步。比如,以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为主体,邀请小区物管代表、网格社工、楼道组长等多方参与,就一些事项开展恳谈,在达成共识的同时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实现小区事务自己定、大家干,推动社会矛盾消解在居民小区。 这一点,在镇海银杏小区得到了体现。据介绍,该小区社工与自治互助站的志愿者根据小区通道堵塞的实际情况,入户走访与调研,了解到居民的真实想法,随后召开社区、物业、业委会、小区自治站与居民座谈会,一同商讨解决方案。 清除僵尸车、取缔小摊贩、 垃圾堆处理变绿地……至今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发现、上报问题达百余件,其解决率达100%。“各具特色的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将成为各小区一张闪亮的明信片,碰撞出更贴合老百姓需求的创意服务。”胜利路社区党委书记陈世红说。 招宝山街道共有59个小区,辖区内设有48个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服务范围覆盖全区域,进一步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居民对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空前提高,社会问题的发现不再是网格社工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大伙的良性互动。”招宝山街道办事处主任顾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