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育周刊·教师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为教授,常年坚持每天五点起床做学问 远行援藏,怕耽误进度干脆背着氧气袋上课 扎根农村,风雪天徒步30公里送孩子回家

有一种感动叫师爱 有一种力量叫师德

崔留成的到来,给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带去了新活力。
俞华萍和孩子们尽享野趣。
心中装着学生,吴望舒的课堂总是充满吸引力。
学生们很喜欢和郑曙光围坐在一起探讨法律热点问题。
叶兆明俯身教住宿生整理内务。
雨雪天,到雪地里洒融雪剂成了唐明华的一项常规工作。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师德是一种高度,师爱是一种深度,师德无边,师爱无限。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策划“他们,就是师德引路人”教师节特刊,走近身边的师德楷模。这些楷模背后是闪光的师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洗涤学生迷茫的双眼,消散学生心头的阴霾,照亮学生心中的希望。

    为法学教育事业倾其一生

    人物名片:郑曙光,宁波大学教授,浙江省“最美教师”

    今年6月,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曙光,被评为第三届浙江省“最美教师”。在郑曙光30多年的高校法学教育生涯中,始终以一位法律学人求真、授业、解惑的平凡工作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人才培养上,郑曙光遵循“教学相长,共享学生成长的快乐”的理念,连续10年被学生们评为“最喜爱的老师”。问起其中的秘诀,他简单地称为“把学生装在心里”。

    “法律是紧跟时代脉搏的,这就需要对法的制定、修改和社会时事聊熟于心。”为了让快速更新的法律法规与学术观点走进课堂,郑曙光力争每节课都要讲出新意。在他的课堂上,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所传授的专业知识都交融在一起,深深吸引着学生。

    经济法、商法课程教学中,郑曙光引入“案、理、律”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法,采取“理论->法律细则与案例->分析讨论”的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案例都是他亲自办理过的,经过总结提炼,搬上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郑曙光观察到,学生毕业后有部分进入公检法系统,大多数去大企业从事法务工作。于是,他率先在国内探索非诉讼行为演练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素养。如今,《非诉讼法律行为演练》课程已在该校开设了14届,成为了宁大法学专业的特色课程。

    多年来,郑曙光常年保持每天早晨五点起来做学问的习惯。每天的5点-7点,是他一天中珍视的两小时,他常常静下心来思考,好好琢磨怎么把课上得更好。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郑曙光作为博导、硕导和本科生导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注重学生德能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在他看来,“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是第一位的。”

    郑曙光经常告诫年青老师:“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在于,人格魅力让学生敬爱,执教能力让学生信服,驾驭课堂的艺术让学生赞叹。”

    作为大学老师,郑曙光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将学识服务于社会。他担任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立法专家咨询员等职务,以学者所特有的视野阐明观点、分析样本、提出对策意见,为推进宁波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10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与地方合作研究项目,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出具法律审查意见1000多份。

    把宁波精神带到雪域高原

    人物名片:崔留成,镇海区龙赛中学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

    2016年5月,听闻浙江省将开展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消息,崔留成热血沸腾,迫切地期望成为其中一员。

    但家庭实际情况也曾让他犹豫。女儿当时正在读大班,父母又远在老家,不能前来照顾。如果援藏,意味着家里的一切事情都得由妻子一人挑。

    “这既是一项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增加自身生命厚度的机遇。”反复思量后,崔留成毅然选择报名前往,而这也得到了妻子和女儿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他援藏的信心。

    入藏伊始,崔留成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从东海之滨来到海拔3800米的拉萨那曲高级中学,他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血压甚至一路飙升至170左右,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为了不让家人和学校担心,崔留成谎称当地手机信号不好,只通过短信和家人与学校联系。

    “我们是带着使命来的,来了就要把宁波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手段带来,为那曲教育‘造血’,也要把宁波精神带过来。”崔留成以顽强的毅力与高原反应做斗争,经过十多天的治疗,就匆匆投入援藏工作。

    为了克服身体不适,崔留成干脆背着氧气袋上课。由此,他还得到了一个美丽的雅号:“氧气老师”。

    援藏期间,哪怕工作条件再艰苦,崔留成从来不叫苦不喊累,干字当头,勇于担当。由于当地师资缺乏,生物老师不够,崔留成主动请缨,担任6个班级的生物教学工作,超出了正常工作量的一倍,是浙江援藏团中工作量最大的老师之一。

    受援学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藏北牧区,知识储备少,基础薄弱。但崔留成并没有气馁,他想办法和学生打成一片,针对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动手能力,他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奔走多所学校,完成了符合该校实际情况的两个标准生物实验室的配置计划,并主动承担了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器材购置、药品配置等工作,为实验室的顺利改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8年1月,崔留成援藏结束,藏族孩子们与他依依惜别,用小纸条说出了心里话:“老师,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我们永远是你的家人!”

    对于未来,崔留成展望,始终把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孩子心里种下“善”的种子

    人物名片:吴望舒,曙光小学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

    在吴望舒28年的小学班主任生涯中,积淀下了“专属”的关键词:善。28年来,她始终秉持“立‘善’树人,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立志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善良、诚信、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有让孩子浸润在“善”的文化氛围中,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吴望舒每次一年级接班,讲的第一课便是《弟子规》,并向大家推荐《爱的教育》《稻草人》等书籍,让孩子们从书本中知廉耻,明是非,辨善恶。

    生活是最有价值的德育教材,吴望舒会利用午餐时间讲述爱心故事,在品德课、班队课播放生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让温情瞬间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营养品;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访戒毒所、参观垃圾填埋场,拓宽孩子们对善的理解。

    知善方能行善。班级管理中,吴望舒探索出了一套德育工作“4+3”行为浸润模式,鼓励学生们每日一善、每日一省、每日一诵、每日一练。

    她倡导学生每天能为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并以此为奖惩的依据。渐渐地,日行一善,成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之一;

    她给每个学生发放“行为规范登记本”,要求大家根据班级公约,每日记录、反思自己的行为。长久以往,孩子们学生会了自我批评,身上的坏毛病逐渐得到纠正。

    她每周布置一次德育作业,或是为家长倒一杯茶、或是给老人做一次晚饭,让“向善”之风成为家庭的教育理念……

    事实证明,当日常说教有了行为的支点,教育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5年12月的一天,吴望舒接到学生小汪妈妈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哭泣地说,孩子不幸得了白血病。吴望舒和慈善家委会商量后决定去上海看望小汪。出发前,大家做了好多千纸鹤、幸运星、祈福卡,还拍摄了加油视频。

    在得知治病需要一大笔医疗费用后,吴望舒又带头捐款,全班筹集爱心款3万多元。同时,还为他申请了鄞州慈善总会的定向基金,作为后续的医疗费用。

    只在班级讲德育,吴望舒觉得还不远远够,于是,她积极打造第二课堂,组建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学会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善待社会。

    记者让吴舒望分享成功经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啥成功经验,提高成绩从来都不是我最大的目标,我最大的目标是让学生都变成善良的人!”

    海岛娃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人物名片:叶兆明,宁海县岳井小学校长,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

    提起宁海县岳井小学,我们总会联想起“最美摆渡人”张翎飞老师的故事。在这所地处偏远、资源条件相当有限的农村小学,多年来,这里的老师和张翎飞心怀同样的初衷:做农村孩子成长路上的摆渡人。作为团队的引领人、校长叶兆明,更是把这份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2014年,叶兆明调入岳井小学,担任校长。之前,他曾在长街镇岳井片隔洋塘村小学任教三年,2002年,隔洋塘小学撤并到岳井小学。叶兆明调入岳井小学后,他发现自己竟然成了两代人的老师,当年在隔洋塘村教过的学生们早早成家,他们的孩子又成了如今学校的学生。带着这份特殊的情感,叶兆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岳井小学带好。

    “课堂是农村孩子摄取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必须把成绩抓好。”叶兆明刚到岳井小学的头一年,学校各年级各科成绩均处于同等学校的中下水平。再三思量过后,他决定先从常规教学抓起。他带头示范,首先给自己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定规矩,做到三有: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由于老师们常年住校,又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夜研活动。

    由于岳井小学学生少,没有平行班,老师们无法反复试教。叶兆明就想办法把老师送去各兄弟学校试教,并邀请优秀教师帮其指点迷津。有了高起点的平台,年轻教师少走弯路成长迅速。

    在“狠抓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老师们的职业认可度、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直接带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岳井小学的教学成绩由县统测的D上升到B,2017年度综合考核获得县“优秀单位”。

    给农村孩子创造尽可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叶兆明多年来主抓的第二件大事。他发现,隔洋塘住宿生的宿舍条件极为简陋,立马着手给每个寝室安装防盗窗和纱窗,还配备了保育员阿姨、夜间保安巡逻,并安装了报警器和门禁系统,确保孩子门的住宿安全。

    岳井小学60%的学生乘坐学校接送车上下学。2017年,为了让学生在放学候车期间不再无所事事,校门口建起了“候车书吧”,学生们在等车小憩时,也能坐下来看会儿书。

    叶兆明说,常年工作下来,自己形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只要遇到领导,就厚着脸皮打报告。报告不为别的,就为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在他的争取下,资金一步步到位,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砂石操场变成了塑胶操场,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海岛学生食宿楼,实时互动录播教室正式投入使用……“能为孩子们做点事,脸皮厚点也值了。”叶兆明一脸憨厚地说。

    有情有义扎根山村23载

    人物名片:唐明华,四明山镇教辅室主任,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

    宁波四明山层峦叠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山上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辛勤园丁。四明山镇教辅室主任唐明华就是其中一位。

    唐明华是土生土长的四明山人,1996年从宁波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四明山镇中心小学工作。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扎根山村教学23年,期间,他担任过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教师;上过单式班,也带过复式班;曾辗转赴小学、初中、成人学校任教。

    四明山全镇学生200多人,全部实行寄宿制。“在这里,安全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2008年,四明山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雪灾,唐明华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唐明华担任镇初级中学校长,当时,正值期末放假的前两天,天空下起了冻雨,过了一夜,地面便结了一层薄冰。在收到明后天有大雪的预报后,他立即查看了学校的储备物资,仅能维持四五天。于是,他紧急召开行政会议,果断决定提早放假。

    由于四明山村落散布,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加上雨雪天道路湿滑,校车无法通行,唐明华又决定安排全校老师分成几组,徒步护送学生回家。唐明华和另外3位老师组成一组,选择到最远的芦田村护送。

    第二天早上8点,带着20多个孩子的护送小队出发了。一路上,唐明华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孩子,反复叮嘱大家注意脚下的路……这一天,他硬是来回走了30多公里山路,把每个孩子都平安送到了家。

    回想起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唐明华说了两个字:值得。“没有什么比孩子安全到家更让我安心的。”

    2018年,成为镇教辅室主任后,他要求各校在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上实行“人管”和“机管”相结合。自2002年以来,16年未发生一起校车安全事故。

    由于四明山距里城区远,唐明华多数日子以校为家,8300多个日夜的坚守,没有人比他更能读懂山里孩子眼中的渴望。

    为了留住山里的老师,促进年轻教师提升,他组织青蓝结对、合作研讨等校内外教研活动,加强对教师成长的跟踪管理;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在他的带领下,镇小数字化校园已通过验收,微格教室、资源教室、心理辅导室、直饮水设备已投入使用,山村学校的面貌悄然改变……

    23年来,唐明华读师范期间的同学,不少人成了城区学校的骨干,他却一直无怨无悔扎根山村。“我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总觉得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带着这里的孩子走向未来。”唐明华说。

    让山区幼儿园比肩城里

    人物名片:俞华萍,海曙区章水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浙江省春蚕奖

    章水镇中心幼儿园地处四明山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周围有着广阔的田地、清澈的溪水、错落的小山坡、诱人的果树林……在“自然缺失症”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园长俞华萍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成长。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如今,这片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精彩课堂,甚至体验到了城里不曾有的一系列自然体验课。

    走进章水镇中心幼儿园,满眼都是大自然的元素。木头、竹子、稻草等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材料在老师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作品,传达出了乡村教育者最朴实的心愿。

    幼儿园重点开发了“自然小镇”,由敲敲村、搭搭村等十四个村落,各村落参照乡村社会场景,孩子们通过“走村制”玩法,可以在不同村落扮演职业角色,在玩乐中了解现实社会,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俞华萍带领团队开发了亲自然日、农耕式养植体验和原野式狂欢体验等一系列自然体验课程,打造一座“森林幼儿园”,为孩子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天然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在这所自然孕育下的森林幼儿园,教会孩子多少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唤醒孩子们的灵魂,在他们心中种下‘乐探究、善表达、愿坚持、敢创造’的种子,成为回归自然的‘山水达人’。” 俞华萍说。

    自然体验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的变化很大。“在我们幼儿园,你看不到农村孩子的胆怯,取而代之的是那种洋溢在脸上的自信、表现在小镇游戏过程中的大方、翻山越岭时的坚持……” 俞华萍说,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更难能可贵的是,俞华萍不忘为薄弱幼儿园贡献力量。她多次参加幼教公益活动,送教下乡,给宁海、奉化、余姚、三门等乡村民办幼儿园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用智慧和爱心陪伴一所所薄弱幼儿园成长。

    “一路走来要感谢生命中遇到的良师益友。”俞华萍喜欢把自己比作一片平凡的绿叶,带领孩子们体验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努力描绘着属于她的乡村教育梦想……

    本版撰文 吴彦 史望颖 薛丛川 王小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