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娱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城高校开讲,分享新书和感悟

敬一丹:我要做一个记录者

敬一丹

    本报讯(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崔雨) 前天晚上,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大楼大会堂座无虚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做客该校,作了题为《在变化的时代做一个记录者》的演讲,这也是敬一丹新书《那年 那信》在宁波的首场分享会。

    敬一丹曾主持《感动中国》《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三次获得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电视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敬一丹宣告“退休”,以一部《我遇到你》回顾27年职业生涯的心路历程。三年后,她再次推出新作《那年 那信》。

    《那年 那信》通过一个个细节传递着家教家风的传承。这是一部关于家、关于记忆、关于回望的作品,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家书,承载了四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作者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进行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家书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每个时代、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相图景。

    在字里行间,敬一丹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她说:“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记忆,还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心境和心得。敬一丹以平实、沉静的文字,与读者分享着这一切。

    演讲中,谈及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时,敬一丹动情地说道,我怕我忘了,“几十年来,父辈们走了那么多路,付出了那么多代价,到今天都是来之不易的财富”。随着年纪增长,她愈发感受到这些书信记载着更深刻的价值。作为女儿她要记

    录。她怕父母有一天会忘记,自己也会忘记,她怕自己的女儿以及家里更小的孩子会不知道家庭的来路。

    作为媒体人她也要记录,“我要做一个记录者,这种记录不仅仅是身为一个记者的惯性,不仅仅是因为到这个年纪我的怀旧倾向,还因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的自觉。我们要用文字做有价值的事,文字不是用来浪费的,而是用来记录有价值的事。”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跋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正如敬一丹所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