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离校园不良网贷 青春不欠债

工行市分行在大学宣讲校园贷危害。
农行市分行送金融知识进校园。
中行市分行送金融知识进高校。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甚至酿出了悲剧。

    我们今天来说一说如何避免掉进不良校园贷的坑,希望学生朋友们能引起警惕,合理消费、远离陷阱。

    校园贷平台鱼龙混杂

    校园贷,多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满足大学生购物需求;第二类为单纯的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第三类是阿里、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相应的面向大学生的贷款业务。

    随着这些网贷机构的异军突起,一些P2P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网络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大学生权益,已经引发部分家庭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学生因向校园贷借款而背负上巨额欠款的新闻屡屡被爆出,学生因还不上欠款辍学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除了网贷机构,一些服务机构也针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开展变相的借贷业务,例如“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突破了校园网贷的范畴和底线。

    如何防止掉入不良校园网贷的“陷阱”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信贷群体,缺乏稳定收入和还款能力,借贷风险大,特别是进了不良校园贷的坑之后,要么把父母拖成“接盘侠”,要么给自己上一道精神与物质的双层“枷锁”。那么如何防止掉坑呢?宁波银监局相关人士支了几招。

    首先树立理性消费观点,切勿盲目攀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消费,量入为出,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总之要把贷款用到正途上。

    其次是认清正规平台,谨慎选择线下正规金融机构。此前,按照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8〕47号),国家已着手整顿校园网贷,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若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确有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建议选择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的线下正规金融机构。切记要找正规的平台办理贷款业务。如今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有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助学贷款等项目,当遇到资金问题时,学生群体要加强与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等的沟通交流,以防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再次,应当掌握一些金融贷款知识,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当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广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辨别合法金融服务的能力,避免被表面假象误导从而陷入困境,谨防落入欺诈陷阱。

    特别要注意严密保管好个人信息及证件。这是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一环。要提高警惕,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坚决不将身份证、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如因前期疏于防范已陷入不良网贷的困扰中,自身权益正在或者即将遭受伤害,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并寻求公安部门的介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宁波15家银行进高校

    帮助学生远离不良网络信贷

    记者从宁波银监局获悉,针对在校学生的网络信贷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学生参与“校园贷”、“现金贷”、非法分期贷、无抵押的贷款等被诈骗的案例不断出现,且危害巨大、影响恶劣,宁波银监局已督导1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联合对接高校,在9月开学季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供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和防范风险的技能。

    据了解,1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网站、校园APP、校园广播等媒介渠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H5、微电影等多种形式持续向在校学生推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开展了线下多形式教育活动,发布“自觉抵制‘校园贷’‘现金贷’倡议”,督促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通过现场咨询宣传、金融知识竞赛、防骗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金融风险提示,并组织金融讲师团专家赴高校开展“校园贷”“现金贷”专题讲座,增强在校学生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的甄别和抵制能力。在高校设立金融阅览区,捐赠金融知识读物,帮助在校学生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金融安全意识。

    不良校园贷的套路

    1.超高利息“利滚利”

    不少不良校园贷以低息、免息为幌子,但在实际签订的借贷合同中,会约定高额的手续费、罚息、利滚利等典型的高利贷条款,变相规避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年利率上限的规定。

    2.流程简单,暗藏泄露隐私危害

    平台贷款门槛低、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甚至不审查,很多平台的审核和风控几乎形同虚设。如“凭学生证或身份证即可在线办理”,诱导学生过度借款。

    多数不良校园贷机构以获取借款学生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信息等作为放款条件,不仅极易造成隐私信息泄露,极少数犯罪分子甚至以此胁迫大学生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一些平台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来确认信息,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和不文明的催收。

    3.威逼胁迫,不文明催收

    不少校园贷平台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关系催收”,学生借款时被要求填写数名同学、朋友或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平台就会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严重干扰和伤害借款学生。还有些不良校园贷机构甚至对借贷大学生采取威胁、恐吓等手段,甚至直接使用暴力进行催收。

    ■以案说法

    “校园贷”“套路贷”案子常有发生

    案情回放:宁波高中生小林(化名)希望通过网贷凑足艺考费,谁知落入了陷阱——明明只拿到3000元贷款,却被告知要偿还18500元。原来她通过微信找的代办贷款业务的人,伙同别人用小林的身份证和手机在多个网贷平台申请贷款,然后转走了15500元。小林直到接到还款信息才知中计,找骗子理论,反被威胁。如果不是警方介入,后果很难设想。

    套路分析:如今“校园贷”“套路贷”的案子常有发生,受害人以大学生居多,而犯罪分子普遍年轻化,因与受害人年龄相当,容易取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深谙他们借钱心切的心理,又熟知骗取钱财的最新套路,很容易得手。这起案件中,首先小林没有找正规渠道申请贷款,而是找了来路不明的“代办贷款公司”。其次缺少防范心理和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重要的证件和手机随便给别人操作。类似的个人信息输入,一定要自己操作,手机上接收的验证码也不能随便告诉他人。

    检察官告诫:办理贷款,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能自己操作的平台,或个人信息的输入,一定要自己操作。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报警,这时候找骗子理论,就像小白兔去找大灰狼一样……

    本版撰文 记者 周静 通讯员 顾盈瑜 郑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