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宁波(二十二)

【出处】法国《世界画报》(1866年5月)
【内容】包腊陪同斌椿使团在巴黎

    田 力

    包腊(字垄梅,Edward Charles Macintosh Bowra,1841-1874年),英国人,汉学家、植物学家、海关洋员。包腊在18岁时就参加了加里波第领导的红衫军,支持意大利自由统一运动。从1863年至1873年,他一直服务于中国近代海关,并深得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的器重。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包腊参与了两次重大事件,并因此留名青史。一是在1866年,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交使团——斌椿使团英文秘书,陪同使团在欧洲游历;二是在1872年至1873年间,他担任清政府参展维也纳世博会的实际负责人,为中国在世博会的首次亮相并且成功参展作出重要贡献。包腊与宁波渊源颇深,1867年至1870年间,署理宁波浙海关税务司。在甬期间,将《红楼梦》的前八回翻译成英文,并发表在《中国杂志》(The China Magazine)上。他还为后世留下了两本相册,里面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晚清宁波影像。1874年,包腊病逝于英国肯特郡家中。

    按照规定,各地海关税务司每年都会向总税务司提交年度贸易报告,汇报该年度本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包腊作为浙海关署税务司,曾撰写1868年、1869年两份报告。他的报告与其他税务司写的不太一样,作为一名植物学家,包腊尤为关注宁波口岸进出口的各类植物类药材,甚至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态和功效。以至于著名汉学家薄乃德(Emil Bretschneider)在其《欧洲人在中国的植物发现史》一书中还特意提到此事。确实,这是近代早期西方人介绍中医药的稀见案例。包腊在报告里介绍的中药材包括:党参、当归、黄芪、生地、杜仲、牛膝、枸杞子、山药、川芎、贝母、白术、苍术、木香、延胡索、元参、麦门冬、茱萸肉、扁豆、石菖蒲、蒌皮、山楂、白芷、桑白皮、夏枯草、春花、前胡、白芨、黄菊花、天门冬、蜈蚣、蕲蛇等。包腊认为“这些药用植物,虽不见西方药典,但在当地医生中却享有盛誉,奉若至宝和圭臬。当然其中不乏有可以运输欧洲之品种”。可以看出,他对中医药的价值具有一定的认识。

    包腊的报告内容丰富,还涉及很多关于宁波人衣食住行的细节,同时也是对西风东渐之下,外国商品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展现。比如“马口铁”:

    “镀锌铁皮在中国又叫‘马口铁’(很可能是对‘Macao iron’的音译,按:‘马口’与澳门Macao同音),或许是表明镀锌铁皮最初是从澳门运入中国的。以前宁波盛行白镴器皿,而如今已被马口铁取而代之。连宁波城里许多店铺门前的雨篷也都采用马口铁,但这又经不起雨淋日晒,不久就生锈烂穿了。那些精明节俭的宁波人又想办法改用波纹铁(又名瓦楞铁皮),的确又是一项既实用又有利可图之进口物资。”

    1870年4月,包腊调任粤海关税务司。1873年,中国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义派出正式代表团,参加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当时委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全权负责筹办参展事务。赫德又任命包腊为世博会中国展的“帝国海关委员会”专员,总负责各口岸样品、标本的收集与运送。也正是由于包腊的精心组织,使得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展就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总税务司通令的要求,包腊走访各通商口岸,查看征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产品和当地特色的产品”,一路上都比较顺利,唯独到了宁波后,他开始感到不满,因为在此处搜集到的展品“很糟糕,且没有代表性”。数年的浙海关工作经历,让包腊可以说是一位“宁波通”了,对于如何向西方展示宁波,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增加了选送物品种类,如家具、珠宝、银器、瓷釉器皿和漆器,以及诸如动物脂油、虫蜡、靛青之类的原材料。

    由海关统管参展的世博会,每次都编有中国参加某某世博会的展品目录。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中国展品目录就是由包腊撰写的,其全称是《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中国海关各口岸征集展品目录册》。各口岸展品目录册对各自征集的展品样品列明如下内容:物品的英文名、德文名;物品的中文名、罗马字拼音;物品的出产地;物品销售消费地方名;物品的用途;物品的价格,按关平银两或美元计算。在目录中,宁波的展品被分成12大类,主要包括:(1)采矿、采石与冶金;(2)农业、园艺与林业;(3)化学工业;(4)食品业;(5)纺织业与服装业;(6)皮革与橡胶业;(7)金属业;(8)木材业;(9)石材、陶器与玻璃工业;(10)小件商品;(11)造纸业与文具;(12)乐器。此外,还有2类模型器具和1类杂物,主要是展现以宁波为代表的浙江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比如“展示社会生活的模型与工具”中就包括了以下14个品种:

    “(1)天封塔模型;(5)运河及附近水域常见的渔船模型,脚踏船模型——通过艄公的一只脚踩桨推进、载有鸬鹚的竹制渔筏模型;(6)展示通过水牛和人力浇地方法的灌溉工具模型,在耕地耙地犁地中使用的农业工具;(7)宁波北船模型——老式,200到500吨之间、吃水深度10至12英尺、可载25至45人、往来宁波与天津、登州等地;(8)改进的中式平底帆船模型,该船型正逐渐取代第7号展示的船型,它更小更易操作;(9)15到50吨之间,可载8到20人的平底帆船模型,在沿海及舟山群岛航运;(10)三桅帆船或者说是在某些方面仿造西式的船只模型,在60至150吨之间,可雇佣8到16位船员,可至上海以及沿长江各口岸航行;(11)宁波当地的引水船模型,约7吨;(12)驳船模型,容量约10吨,用于运河及内河引航,通常依靠两人划动一只大型的宽叶橹推进;(13)脚踏船模型——同于第5号——展示用脚划橹的方法;(14)舢板船或者叫驳船的模型,有时也被雇作客运,载重1至4吨,由1到2人操作;(15)用来载运舟山群岛上采石场出产的石板的一种船的模型;(16)缉私船模型;(17)穿鞋的宁波女子模型,展示独特的缠足方法。”

    除了这些官方征集的展品外,包腊还通过私人关系,从其中外朋友处获得帮助。比如曾为宁波“常安军”统带参将葛格(即库克上校,Col. James E. Cook)提供给他从太平军那里抢来的家具,一位宋(Sung)姓朋友收藏的雕花画框、身穿官服的高官雕像、镶嵌象牙雕刻的花鸟图案的桌子等。最值得注意的是标题为E部分(Section E)的第23、24件展品。它们分别是:“(23)1盒装有136幅摄影风景和肖像的底片,用以展示直隶地区居民的风俗习惯和职业,以及该地的建筑与自然特征;(24)1盒装有195幅摄影风景和肖像的底片,用以展示浙江省居民的风俗习惯和职业,以及该地的建筑与自然特征。”两盒底片的价格分别为250镑13先令4便士和828镑1先令8便士。包腊特别标注出这两件展品由摩尔(C.F. Moore)先生提供。可以想见,第24件中的195幅照片应该主要都是关于当时浙江唯一的通商口岸——宁波,只是不知其下落如何。笔者推测,或许包腊相册里收录的200多幅照片中,有一些就是出自这两件展品。包腊也奉献出自己收藏的5件家具,分别是宁式雕花床架、衣柜、茶几、雕花书柜和橱柜,全部来自于宁波。这是宁式家具在世界博览会上的首次亮相。

    正是由于包腊等人的努力,宁波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自己的物质成就、社会文化与地域特色,这也有助于促进西方世界能够更加完整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