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洁 |
|
幼儿园办庙会,孩子们开起了货郎铺。 |
姚洁:2010年起担任园长一职,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近年来担任课题《以阿拉童谣创设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荣获区级一等奖,担任课题《基于“阿拉小舞台”方言文化园本教学特色实践研究》荣获市级二等奖,并在区级教科研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推广。另有《幼儿园方言学习中的“美丽四季”》发表在幼儿教育刊物。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戴顶子,四月种田下秧子,五月白糖揾粽子......宁波童谣作为宁波方言的“活化石”,不仅牵动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更蕴含着无穷的民间智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宁波市二轻第一幼儿园园长姚洁表示,眼下会讲宁波童谣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幼儿甚至听不懂宁波话。她主张以宁波童谣为教育载体,拓展舞龙、抬花轿、踩高跷、打腰鼓、耍绸带等一系列传统文化项目,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玩转阿拉宁波,传承阿拉文化”,更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广义的感知和理解。 从宁波童谣到传统手艺 注重地域文化的熏陶 组织春游到宁波帮博物馆里找寻旧时童谣,请录音师把孩子念童谣的音频录制下来,与萌趣欢快的现代音乐相结合,编排简单易学的亲子童谣操,二轻一幼的校园里从来不缺童谣的音律。“囡囡宝,侬要索人抱?我要阿爸抱。阿爸出门赚元宝……”、“吊吊虫虫飞,抲只麻雀剥剥皮,要吃吃眼去,否吃嘟哒飞起……”、“踢踢扳扳,扳过南山,南山北斗,至尊买牛,牛蹄马脚,失落蹄子佝一脚……”在姚园长的引领下,这些宁波童谣自然地融入到了幼儿园的日常课程,不仅幽默风趣,更让孩子们在游乐中得到了地域文化的体验和熏陶。 但凡到过二轻一幼的人都会发现,每个班级的门头都被装扮成了宁波标志性的景点:城隍庙、天一阁、南塘老街、天封塔……姚园长介绍,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主打文化”,5个区域活动中也有一块专门与传统文化相关。 例如,彩泥班的孩子中秋做月饼,春节捏福字;编织班的孩子玩勾线画,帮保育员阿姨绕毛线球、打毛衣;剪纸班的孩子则有社区里的民间剪纸达人亲自授课指导……此外,幼儿园还充分利用家长、社区、教师资源,请门卫爷爷做木工、社区爷爷写毛笔字、草席老人做帽子、手艺人爆冻米胖等,尽力让孩子们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吃货尝尽甬城老字号 舌尖上的幼儿园玩出新花样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谈及保护和传承宁波的传统饮食文化,姚园长颇有心得,她设想着把传统美食和传统节日教育相结合。于是,油赞子、豆酥糖、干汤团……一道道宁波特色点心搬上了孩子们的餐桌。老师还把各式糖果集中摆放到一辆复古装饰的车上,告诉孩子们“鸡毛兑糖”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习惯吃洋气的面包、蛋糕,却很少有机会吃到真正的传统糕点。”南塘老街的赵大有、草湖食品、宁波一副等一批“老字号”集体入驻,老师们专门去寻找糕团店里的龙凤金团、水晶油包、定心糕、灰汁团等,还带回了制作红糖馒头的原料,让孩子们捏人偶、拼人脸,在看看、做做、玩玩中动手动脑,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 曾几何时,宁波人要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传统的过节食品迎接新春,家家户户忙着剁肉、切菜,空气中弥漫着各式炒货的香气……姚园长介绍,二轻一幼的元旦亲子美食节同样趣味盎然、年味浓浓。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去超市看鳗鲞、酱肉、炒货的成品,在老师的陪同下去周边菜场看各种鱼肉的新鲜原料,再回到幼儿园“分头行动”磨糯米粉、做酱肉,作为一项社会活动,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感受宁波的美点佳肴。 带着发现的眼光看待幼儿 父母应多参与孩子的成长 30年来,姚园长始终奉行“以心待人”的原则坚守在二轻一幼的岗位上,“刚入职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父母就一直教导我,幼师是一份值得骄傲的职业。无论孩子的家长是什么身份、什么背景,到了幼儿园都会尊称你一句‘姚老师’……”现在,她经常把这段话分享给年轻老师共勉,并提出了“携手1+1,共享悦教育”的理念。 正如幼儿园名字“二轻”的拼音首字母缩写“EQ”,姚园长强调了情商的重要性,她要求老师们带着爱、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方面尽力表扬每个孩子,给予孩子鼓励和自信。 “现在年轻父母管孩子很少,许多小朋友是爷爷奶奶接送的,有的甚至24小时全天候由祖辈照看。”采访中,姚园长提及了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的就近入园,变成了就祖辈家近而入园。”她认为,小班的孩子入园开心健康最重要,而中大班的孩子应当培养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爸爸妈妈介入的孩子普遍思维更活跃、沟通交流更大胆,尤其是爸爸的参与,能让孩子的性情更硬朗。 记者 鲍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