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力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构建公益资源“生态系统”

公益街甬城最有温度的一条街

不少志愿者来宁波慈善商店值班。
宁波公益街一角。

    每到傍晚,家住牡丹社区的王阿姨总爱去宁波公益街上的慈善商店转转,或是买点生活用品,或是和店员聊聊天,“在这儿买买买,不仅东西价廉物美,还奉献了爱心,真是一举两得!”

    宁波市公益街位于海曙周江岸路东端,沿街的店铺都是公益组织和机构开的,除了宁波慈善商店,还有宁波市公益产品展销中心、宁波市应急救援志愿者联盟、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等。这两天,记者到公益街走访,各店铺的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这两年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馨之园:

    助残不仅是公益

    更是一种温情

    2016年9月22日,宁波市公益街正式开街。两年过去,这里已不仅仅是宁波公益文化的重要地标,更成了众多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的家园。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更多的“同行者”,相互学习交流,汇聚起越来越多的公益资源和爱心力量。

    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位于公益街最东端,门口小黑板上写着一句话:“助残,不仅是一种公益,更是一种温情”。服务中心的苏主任带记者入内参观:“馨之园,谐音心之愿,是一个对接残障人士需求和社会助残资源的枢纽性平台,同时也是实现残障人士愿望的温馨家园。我们希望通过集聚、调动社会力量,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并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苏主任打了个比方:传统助残的做法是罗列式的,看残障人士是否需要菜单上罗列出来的服务,而社会助残更像是点单式,残障人士可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提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馨之园汇总、分析残障人士的需求,并策划有针对性的服务。与我们达成合作的近百家爱心企业和社会机构,都是服务的提供者。”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馨之园推出的“同一片蓝天”残障学生暑期公益培训班,很好地体现了“点单式”服务的效果。“这些孩子平时在特殊学校上课,临近暑假,不少家长开始犯难,他们希望孩子能在暑假里有所学、有所得,却苦于没太多时间去陪伴。我们汇总了家长们的需求,为他们的孩子安排了公益全托班,并开设了国学、手工、烘焙、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苏主任说,暑期结束,好多孩子都拉着志愿者的手不舍得走,家长们也给出了诚挚的好评。

    “这些年,海曙还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众筹的方式,通过馨之园公开征集并优先扶持和培育受益面广、受益对象直接、社会效益明显的助残项目。”苏主任说,目前运行的16个项目,覆盖了个性化康复与培训、家庭生活、社会融入、婚恋交友、无障碍出行、心理咨询等众多需求领域。有残障人士主动提出要回馈社会,馨之园为此组织了多次公益集市,为市民提供修理钟表、按摩、刻章等无偿服务。

    两年来,公益街上浓郁的公益氛围,也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质变”:不少残障人士到公益街上工作、学习,周边居民则为他们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活动空间。有了自由的空间,残障人士的工作、社交生活才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社会,真正成为“没有区别的人”。

    慈善商店:

    让公益和慈善

    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馨之园的努力,是为了让残障人士成为“没有区别的人”,那么,公益街上的宁波慈善商店,则是把慈善带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走进慈善商店,记者看到,百来平方米的店面被布置很温馨,货架上,服装、文具、日用品琳琅满目,有顾客进门,营业员小张就会上前招呼。小张患有轻度听力障碍,她笑着说:“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和这么多陌生人说话。来这里工作两年了,顾客们都很友好,住在附近的几位阿姨还会教我讲宁波话。”

    “小张的表现很好,已能独当一面。平日里,也有大学生志愿者过来值班。店里还专门设置了公益性岗位,提供给特殊人群,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负责商店日常运营的莫益民告诉记者,店内的商品并没有固定进货渠道,都是社会各界自发捐赠过来的。如今,已有好几家爱心企业成了半固定“供货商”,不定期送物资过来,当然,更多的是个人捐赠者。

    “附近居民很喜欢到这里来买东西,一方面可以献爱心,另一方面也因为这里价廉物美,店里有些商品的售价甚至比网店还低。”莫益民至今还记得商店刚开业时的盛况:开业第一周,大妈大叔们进店开启“秒杀”模式,进口奶粉、土鸡蛋、羽毛球等都卖到脱销,大件商品如行李箱也卖掉近百个。开张第一个月,商店营业额就超过10万元。

    其他城市的慈善商店,多是开业时热闹,时间长了就叫好不叫座。为避免这样的情况,莫益民他们引入了市场机制,主动上门对接爱心企业,引进市民喜爱的商品,并根据每个月的数据分析及时调整货品,“如今,我们的经营状况很稳定,月营业额一般在1万元左右,如果有粮油、生鲜等畅销品时,营业额就能翻几番。”

    商店的营业额都被直接汇入宁波慈善总会账号,由慈善总会统一安排使用。据了解,两年来,商店筹集到市民爱心款38.9万元,成功资助了10多个困境儿童项目,另外还向孤儿院、敬老院、社区困难群众赠送了价值30余万元的物资。

    谈到慈善商店未来的发展,莫益民说,他们还在探索一种新的帮扶模式——通过主动对接弱势群体,开展扶贫项目,把慈善商店与助贫助农结合起来,“这两年,商店帮困难群体出售过土鸡、水蜜桃、香菇等商品,效果都不错。目前,商店也在和海曙西片的乡村洽谈对接项目。我们希望能通过商店的运营为贫困人群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零距离扶贫帮困,与此同时,贫困人群也能借由市场反馈和爱心帮扶,找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公益街运营方:

    党建引领,

    探索公益组织“社创”新模式

    在公益街逛了一圈,感受最深的,还是融融的暖意。所有沿街店铺,都在为市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如绿洲心灵医家,为有需要的市民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广安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接待了数千名老人的咨询和体验;益起创公益服务中心,为18岁到50岁有志于创业、再就业的群体进行公益性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入驻公益街的公益组织就举办了上千场公益活动,为4万余人次提供服务。

    当然,公益街所带来的温暖并不局限在这一条街上。公益街的运营管理方——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扶助初创公益组织、培育组织党员带头人、促成公益项目对接等方式,引导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投身公益服务,最大程度地凝聚、释放社会正能量,构建起了在党建引领下,政府指导、各方参与、公益组织间相互合作,公益资源相互循环的“生态系统”。

    此外,海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还开展了海曙社会组织城乡融合发展壹计划项目,不仅到多个乡镇社区举办公益集市,在当地设点送去公益服务、推广公益理念,还通过人才培养、组织培育、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方式,搭建起了城乡社会组织的对接交流平台,为孵化提升当地的公益组织、培育专业志愿者提供助力,从而助推城乡建设,让更多的群众受惠。

    “在筹建之初,公益街就确立了‘四个中心’的目标定位,即公益产品展销中心、公益服务集聚中心、公益活动体验中心、公益人才创业中心。两年来,我们的工作以党建做纽带、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开展,颇有成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公益组织的发展环境,扩大公益服务的覆盖面,并致力于探索公益组织社会创业新模式,即在保证组织不偏离公益性的同时,借助一些商业手段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让组织有更多资源和能力去从事公益服务。”海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这么说。

    记者 王思勤

    本版图片均由海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