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宁波(二十三)

【出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夺取宁波”系列淡水彩画之二
【内容】画面下方英文的意思是:夺取宁波:在大卫士中尉率领下的突击队占领了盐仓门与东门之间的一条通道;皇家海军上尉科诺华战死。

    田 力

    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55),英国陆军少将、殖民地官员。出身军人世家,1848年入皇家军事学院,1852年被授予皇家工兵部队少尉军衔。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戈登随英法联军来华,并参与占领北京和火烧圆明园的行动。1862年春,戈登被派驻上海,12月晋升少校。1862年9月,美国人华尔率领中外混合编制的“常胜军”在慈溪城外与太平军作战时被击伤,旋毙于宁波。1863年3月,戈登接任“常胜军”统领,以英军军纪与制度约束部队,并配合李鸿章的淮军在江苏战场与太平军作战,屡次获胜。因为镇压太平军有功,战后清廷授予戈登“提督”一职并赏穿黄马褂,他也因此获得“中国人戈登”(Chinese Gordon)的绰号。戈登于1864年11月回国,后任苏丹总督。1885年在苏丹马赫迪起义中被杀。

    戈登是维多利亚时代在海外冒险并且功成名就的典型人物之一,他在英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就如同“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知名。关于他的传记就有几十本,本文要介绍的是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本,名为《戈登将军在华建功的私人日记》(General Gordon’s Private Diary of His Exploits in China),该书于1885年在伦敦出版,编著者为马诗门(Samuel Mossman)。戈登在华活动时,马诗门正担任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北华捷报》的编辑。此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以戈登的日记为主要材料,辅以编者的解说,从西人视角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浙等地的战事,该书的第三章专述在宁波及附近地区的几场战役。

    1861年底,太平军大举入浙。侍王李世贤部主将黄呈忠、范汝增率军于11月23日至28日先后攻克上虞、余姚、奉化、慈溪等地;12月9日,占领宁波城。这也是太平天国所据有的唯一一个通商口岸。1862年5月10日,英法联合舰队协助清军重回宁波。戈登记述了战斗过程:

    “英国驻华舰队司令何伯爵士与法国驻华舰队司令卜罗德都认为:当华尔将军率领那支受过训练的中国军队(指常胜军——译者注)在陆上进攻之时,派一支舰队到宁波港口予以协助,在叛军的防守实力大增之前将其赶出城市,这样做乃是明智之举。现已查明,叛军的武器弹药充足,或许能够支撑一段时日。正对外国人居留地的城墙上已经安置了57门大炮;又设有13座炮台控制通往甬城的水路,在城内有15000名以上的武装人员。

    宁波港口的水深足以让战舰安全停泊,此次我军只是从水上打击叛军,并不像在嘉定那样有陆上军事行动。攻击的方案是一个英国舰队及两艘法国战舰停泊在江上,炮轰宁波城。舰船部署如下:‘斑鸠号’(Ringdove),蒸汽单桅帆船,4门火炮,舰长为克莱琪,200名船员,在东门外;‘遭遇号’(Encounter),护卫舰,12门火炮,舰长为丢乐德克,300名船员,离盐仓门250码处;‘勇敢号’(Hardy),炮舰,在盐仓门与东门之间;‘茶隼号’(Kestrel),在东门外;另外两艘法国舰船‘星号’(Etoile)和‘孔夫子号’(Confucius)正对灵桥门(Bridge Gate)炮台。

    1862年5月10日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当叛军从射口墙上朝‘孔夫子号’开火后,该船马上予以还击,其余各舰也一齐向着各自的攻击点开炮。在如此近距离的射程炮击了一上午,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精准击毁了面向外人居留地的大部分大炮。东门和灵桥门两处炮台曾有猛烈回击,但最终还是被‘茶隼号’、‘星号’和‘孔夫子号’打哑了。在12点到下午1点之间,可能因为是午饭时间,各舰船上的炮火轰击强度减弱,叛军重新在城墙上集结。

    在下午1点到2点之间,攻城部队登陆,一支海军陆战队此前已经占领靠近盐仓门的一处瞭望台,尽量将梯子靠近城墙;野战炮也被拉来,用炮火掩护部队。当‘斑鸠号’用火力控制住北门的时候,‘遭遇号’和法国炮舰上的士兵在丢乐德克舰长和耿尼司令的率领下,迎着猛烈的炮火,迅速占领了盐仓门。叛军隐藏在城内的房屋里,这使他们可以朝攻击部队从容射击。耿尼司令在登城时被射中,‘遭遇号’的科诺华上尉在带着他的人冲锋时被打死,约有20人被打伤。但是持续的攻击还是获得成效:当英国国旗在盐仓门的屋顶上升起的时候,就等于是说明英军和它的盟友们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市,所以太平军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开始败退。一旦盐仓门被打开,那些原本怯懦的、只在江对岸注视战况的清军士兵立即动用手上所有的船只,迅速渡江;在

    3点半左右,他们聚集在城墙上,挥舞着旗帜,高声呐喊,让其他人赶快过来。

    与此同时,‘茶隼号’、‘勇敢号’和‘孔夫子号’冲破了横跨在港口上的一座船桥,摧毁了控制水路的那座炮台,然后占领南门。我军切断了所有出口,仅留下西门,为的是让叛军可以从此处逃走。联军无意让这些误入歧途的人成为囚徒。这个时候,一位被称为道台的清朝官员来了,由其来接管这座刚刚被占领的城市。次日黎明,一队约在15000至20000人之间的叛军撤离了宁波城,留下伤者任由清军残暴处置。”

    宁波失守后,太平军在1862年秋重新部署力量进行反攻,提出“两路出击、围攻宁波”的策略。9月21日,南路太平军在梯王练业坤率领下攻占奉化。24日,由北渡栎社攻宁波。新任宁绍台道史致谔与英法军队联合抵抗,太平军反攻宁波没有成功,退守奉化。10月8日,英、法军会同清军往攻奉化太平军。戈登的日记中对奉化之战有详细记载:

    “(10月9日)下午,我们的大炮朝奉化城门上的各个护墙开火,城内叛军用一门火炮和步枪还击。在火力摧毁了部分护墙之后,丢乐德克舰长命令罗德少校带人扛着梯子冲锋登城,同时将火炮拉到离城墙50码之内的地方。在此期间,攻城部队迅速攀上城墙,但却遭遇城上太平军激烈的、毁灭性的阻击。大多数在梯子上的人都被打死,或者被一连串的臭瓦罐、火球、火药包严重烧伤,这些易燃物在中国战场上常用来烧死敌人或者让他们窒息而亡。正在冲锋的常胜军看到这一情景,急忙回撤。为了鼓舞士气,让他们继续进攻,钟恩指挥官带着20名携带轻型武器的士兵冲到前面,大卫士、定龄两名中尉和‘斯芬克斯号’上的道格拉斯、柯克等人从亡者手中拿过梯子,抬着它们奔向城墙。但是常胜军依然不肯跟随,所以钟恩只得带一小队人马,试图打开城门,但却发现门后有坚固的石头抵住。对其它城门的攻击也告失败,在夜晚降临之时,丢乐德克舰长认为暂时停止攻城是明智的……”

    10月10日,再攻奉化。“忽东北逆旗如蝟,漫山遍野而来”,太平军六千余来援,“夷兵推出车轮夷炮,三面排定,俟该逆包抄渐近,连放落地开花炮”,太平军死千余,被迫退去。11日凌晨,清军从西北城轰坍缺口密布竹梯,攀上城头与太平军肉搏,“砍死守城贼二十余名,下城拽去土袋,斩开北门”,太平军猝不及防,“纷纷从南门奔窜”,向夏毛岭、苦竹岭方向撤去。这段内容出自宁绍台道史致谔给曾国藩的禀文,与戈登日记中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日记里更偏重描述英法联军的战斗过程。

    以往谈到太平军在浙东的战事,西文史料常用英人呤俐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而现在对戈登日记的重新发掘,不仅其中的内容可以与中文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更是对宁波地方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让太平军在浙东地区活动的史事复原得更加丰满生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