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驻宁波领事报告(1853-1896年)” 档案介绍

1858年4月15日美国驻宁波领事俾列利(C.W.Bradley)致美国国务卿刘易斯·卡斯(Lewis Cass)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俾列利即将随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W. B. Reed)乘坐“明尼苏达”号军舰北上与清廷谈判,在其离甬期间,宁波领事一职由袆理哲(R. Q. Way)牧师暂时代理。

    田 力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同意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并允许“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1843年12月19日,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聃至甬,后在江北岸租赁民房设领事署。清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元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对外开埠。此后,美、法、葡等国先后援引英国例,纷纷来甬设立领事馆。

    据记载,美国驻宁波领事馆始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至1896年6月30日裁撤。先后担任过美国驻宁波领事馆领事的有乌儿吉轩理知、俾列利查利士威林(C.W.Bradley)、孟恩威理(Willie P. Mangum, Jr.)、罗尔梯(Edward C. Lord)、司提文(Edwin Stevens)、Thos.F.Pettus和法勒(John Fowler)等人。19世纪美国在中国的领事制度相当不完备,其驻华领事多为商人兼任,即所谓“商人领事制”(merchant-consul-system)。商人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识中文、不通华语、且因为经商缘故,来回奔波,多不能长期居停在所派驻商埠。为使领事馆能够正常运作,一般都会聘请传教士协理领事事务。因此,在美国驻宁波的领事馆中,担任副领事和代理领事的大都是居住在宁波的传教士。这是因为当时宁波是西方基督教差会在华传教的重点区域,美国长老会、浸礼会、英国安立甘会、浸礼会等差会均在甬派驻传教士,建立传教站点。这批先驱传教士文化素质很高,长期与当地百姓接触,熟悉地方风俗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许多人熟练地掌握宁波方言,甚至可以用中文撰写书籍文章。这样,这些传教士就成了美国领事馆的重点聘请对象。

    英、美各国驻甬的领事一般都要定期向本国政府书面汇报工作,这些报告内容涉及广泛,涵盖商贸、外交、军事、文化、时局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和宁波地方历史的珍贵西文史料,足以补中文史料之缺。可惜这些材料多藏于各派驻国的档案馆中,一般人很难见到。幸运的是,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清末美国驻华领事馆的一批档案资料在1947年被制成缩微胶卷,其中有一部分刚好就来自美驻宁波领事馆。这批档案名为“美国驻宁波领事报告(1853-1896)”(Despatches from United States Consuls in Ningpo, 1853-1896),收录了自1853年10月1日至1896年6月10日间,美驻宁波领事及副领事提交给美国国务院和国务卿的报告,所有报告及附件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整理。全部档案共分七卷,每一卷的起止日期分别为:1853年10月1日-1863年7月15日(卷一),1863年10月23日-1869年10月14日(卷二),1870年1月15日-1880年12月14日(卷三),1881年1月14日-1885年6月22日(卷四),1885年7月1日-1888年12月6日(卷五),1889年1月2日-1892年3月31日(卷六),1892年4月20日-1896年6月10日(卷七),所有报告被编目,存于第一卷,依次罗列寄件人、编号、寄件日期、收到日期、内容简介等信息。

    通观这批档案,可以发现,其形式大致分为正信和附件(enclosures)两种。正信是对近期领事馆工作的一般性汇报或者对某件(或几件)重要事情的陈述说明,附件通常是对正信的补充说明,而且很多是采用表格形式,使阅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抓住重点。但在1870年之后,美国国务院收到的领事报告中,大部分有关数据统计的附件都被从正信中抽出,存放在国务院其它档案以及财政部档案中。档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领事馆官方信件登记表。此类登记表每隔三个月制作一份,分寄出和收到两类。寄出表按照写信日期由远及近排序,包括日期、编号、收信方和地点、内容简介、附件编号等项。而收到表则分写信方、编号、信件日期和发出地、收到时间、内容简介、附件编号、评论等项。这些登记表中记录的内容五花八门,收寄方中外公私皆具。这其中既有美国驻华公使、美驻其它通商口岸领事、英葡法等国的驻甬领事,也有宁绍台道、宁波知府及所属知县,还有传教士、商人、船长等。通过登记表甚至可以构建出领事馆复杂的关系网络、概览领事馆的日常事务。2、进出宁波港口美国船只统计表。这一部分也是按季度造表,其内容不仅包括登记船只的基本信息,如进出港日期、船型、船名、吨位、造船日期、造船地点、所属地区、所有者、船长等,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每艘船只进出宁波口岸所装载的货物名称、数量和价值。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浙东地区的国内国际贸易、宁波乃至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3、领事法

    庭审判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这一部分内容记载了领事对于所有庭审过程的详细陈述和处理结果,对于研究清末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4、对宁波地方时局、经济、政治、文化、涉外事件等方面的综合报告。此类报告中所保留的信息足以补充中文史料的缺漏,比如对太平天国在宁波、杭州等地活动的观察,与太平军将领黄呈忠、范汝增的交涉。又如发生于1857年,轰动中外的“宁波大屠杀”(Ningpo Massacre)。所谓大屠杀实是指一场发生在宁波的葡人与广东海盗争斗事件,葡人失利,多人被杀,事件牵涉英、法、美、葡等多个国家,并被《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中文文献中对此事的记述极少,而档案中则记载了当时驻甬各国领事会同中方官员协同解决和善后此事的详情。5、有关在甬美国侨民的各项情况。包括婚姻、死亡、犯罪、居甬时间、社会活动、教案等,比如有关1872年浙江杭州美国教会置产纠纷案处置情况的汇报。这批档案除了上述五项主要内容之外,还包括一些杂项,比如领事馆收支费用、领事工资、职务任命、照会等。

    “美国驻宁波领事报告(1853-1896)”档案不仅能够补充宁波近代对外关系史相关史料的缺漏,深化近代浙东地区对外关系史、经济史、区域史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还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说明了宁波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中的地位。通过利用这些档案,可以深入探讨宁波这个传统的港口城市是如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对“西风东渐”的。今天,当宁波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时候,这些档案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国际化的视野来认识宁波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