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窗外又闻蟋蟀声

    □方名列

    光阴荏苒,不觉又到了“鸣蛩又报一年秋”的时节。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蟋蟀声,情不自禁地就把我带到了那捉蟋蟀的童趣时光。

    儿时住的老墙门,同龄男孩不下十几个,而捉蟋蟀亦是男孩们的专利。每年立秋一过,“瞿瞿”声一响,我们就翻箱倒柜把去年藏着的蟋蟀笼找出来。蟋蟀笼是我们自己做的,用废弃的竹扫帚柄,锯下最上面略粗的竹筒,一头有节,一头无节,无节的一头作为蟋蟀进出的通道。一节竹筒可分两到三小段,也就是说可关两到三只蟋蟀。每段隔开处插有马口铁片,可上下移动,犹如房门。托在厂里上班的邻居叔叔用断钢锯条先在砂轮上磨成斜口,然后自己再在磨刀石上磨,做的小刀把每段竹筒的平面上刻成栅栏状,做成天窗,一可喂食,二可观察蟋蟀的活动,考究点的,再用木砂皮打磨,拿在手上比较光滑。蟋蟀笼用久了会发红,可说是有了“包浆”。

    蟋蟀身体为黑褐色,触角很长,雄的尾部有两根毛,我们称之为“两枪”,雌的有三根毛,我们称为“三枪”。当然,捉蟋蟀主要捉的是雄的,鸣叫起来声音清脆响亮,打斗起来咬牙切齿地比输赢。看尾部,这是区别雌雄最简单的方法。也许是大自然的特意安排,田野上还有种草,叫蟋蟀草,它的茎叶略似狗尾巴草,惟穗可分为数枝,草之茎可分裂成丝状,用此草就可挑引蟋蟀的鸣叫和打斗。

    每当空闲时间,我们就呼朋唤友,三五一伙捉蟋蟀,古城墙、后海塘、公园里到处都留下我们的足迹。捉蟋蟀第一要有耐心,你得蹑着脚步慢慢地靠近鸣叫的地方。蟋蟀也是很机灵的,你一发出声响,它就不叫了。那你得潜伏下来,切不可急躁,过会儿,蟋蟀听没有了响动,就又神气活现、精神抖擞地鸣叫起来。那时你就确定方位,轻轻地把上面的瓦砾、泥土、草块揭开。因蟋蟀的后腿善弹跳,你得眼疾手快,在它没起跳前稳准地把它捉住。斗蟋蟀亦有文章,斗之前我们会给它咬点辣椒,它感到嘴辣,斗起来就狠。晚来就把蟋蟀笼置于床边,伴着悠扬的蟋蟀声入梦,那感觉真妙。

    有位小伙伴,名叫阿国,他的哥哥在杭城读书,暑假时给他带来了专门捕捉蟋蟀用的小网罩。我们一般捉的方法比较原始,直接用手捉,那样难免会弄伤蟋蟀,搞个缺胳膊断腿的,不但坏了卖相,更是直接影响战斗力。这个小网罩就专业得多,把蟋蟀罩住后,放进笼里,不会受伤。他哥哥见我们爱不释手,答应次年来时送我们每人一只。还给我们说,杭州有专门的蟋蟀市场,与蟋蟀有关的笼、罐等都有卖,连蟋蟀草也有卖。草也能卖钱?当时,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长见识了。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年夏天,不知问了多少遍阿国,你哥哥会来吗?而阿国总是卖关子,一会儿说他哥会来,一会儿又说不来了,搞得我们心慌慌的。还好阿国的哥哥终于如期而至,且没有食言,高兴得我们拿着小网罩手舞足蹈。

    乘凉时,听大人们说过,最凶狠的蟋蟀数“蛇丁”(宁波话蟋蟀叫丁狮子)、“材丁”。“蛇丁”就是蛇头上停着的蟋蟀,“材丁”就是棺材里骷髅头上停着的蟋蟀,当然,如果是从棺材里爬出来的蛇头上停着的蟋蟀,那真是“绝品”,可打遍天下无敌手。平时我们捉蟋蟀,小蛇倒碰到过,那小小的蛇头根本也停不下蟋蟀,对稍大的蛇,如见到小伙伴们早就一哄而散,落荒而逃,谁还会顾及蛇头上的蟋蟀。至于到坟地里去捉蟋蟀,听听也吓死,更不用说付之行动了。长大后,心想“蛇丁”、“材丁”可能都是传说,根本没有那回事。

    蟋蟀,古人又叫促织,顾名思义,秋至,气候将转冷,督促你快点织布做衣,以免挨冻。记得儿时母亲问我们:你们知道蟋蟀鸣叫的意思吗?它在告诉我们要“粗麻粗织,细麻细织,弄件背单盖盖背脊”,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入秋要注意身体保暖。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当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那就离冬天不远了。我们得收拾起蟋蟀笼,准备来年再派用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