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弄大糕制作中。 |
 |
豆酥糖 |
最近,本报启动了“寻味宁波”——传统美食寻访系列活动。记者分三路,在宁波全市范围内寻访、挖掘体现本土传统美食和传承人(老师傅),讲述其背后的传承故事。 本次“寻味宁波”活动寻访的美食,最终将进行评选。其中最受欢迎的老底子美食和师傅,还将成为达人村邀请入驻的对象。 这一站,我们来到了余姚。 A 凌晨4点开工 一天能卖200多盒 梁弄这种糕点太火了 在余姚梁弄,不少人都会一门手艺——做大糕。因为对大糕的喜爱,这里还建了“大糕一条街”。 梁弄大糕对当地人有着深刻的寓意。在旧时,每逢端午节,已订婚但还未结婚的毛脚女婿必须挑着大糕到丈人家去。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探亲旅游,梁弄大糕是当地人必备的礼品之一。 在大糕一条街上走走,到底哪家最好吃?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选择了“拾味坊”。 老板娘黄薇,今年33岁,开店虽然只有3年,但订单却源源不断。 传统的梁弄大糕,顶上一般印“福禄寿禧”“恭喜发财”这些吉祥字样的图纹。“拾味坊”的大糕有点新意,除了印传统的图纹,还有时下流行的词汇和图案。 虽然大糕已成为梁弄的一大特色,会这门手艺的人着实不少,但其实各门各户有自己的独家秘方,且基本是祖传。黄薇的手艺就是向自己的公公学习的。 梁弄大糕的原材料不多,但工序却比较复杂。每天凌晨4点,黄薇就开工了。 磨粉:按比例混合的糯米和粳米需要浸泡2小时,沥干2小时,然后磨成粉。 筛粉:磨成的粉不能直接用,还需用筛子筛过一道才可以用。 填框:筛完后再用筛子将粉筛到大糕框里,刮平。 雕坑:然后用一把小小的竹耙雕空,挖出一个个均匀的方坑。 加馅:在每个框里加入事先准备好的馅,均匀的填满格子,再轻轻筛上薄薄的一层粉,刮平。 加印:在雕有文字或者图案的印板模子里抹一层薄薄的粉,然后把模子倒扣在大糕上,用小锤子轻轻敲打印板模子,使文字完整落下。 蒸糕:最后用特制的刀把整块大糕均匀的切成16块。这样大糕胚子就完成了,脱模之后,放到蒸箱里蒸8分钟即可。 出炉的大糕底部需要放一层纸,防止大糕黏在盒子上。传统的大糕是用粽叶加底,但是这样大糕比较容易发酸,也容易粘在粽叶上。黄薇自己琢磨,用烘焙纸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刚出锅的大糕透着一股醇厚的米香。咬下一口,软糯的米粉裹着清甜的豆馅,甜而不腻,不粘牙,让人难以忘怀。 黄薇说,因为纯手工制作,大糕一般需要提前定制,一天可以卖出七八十盒。到了节假日,特别是国庆节这种旅游旺季,顾客盈门,一天最多可以卖出二三百盒。 B 陆埠有一家30年的老店 祖辈相传第五代 只做64层的豆酥糖 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轻轻地拿起放进嘴中,只要一口就满齿留香…… 不少宁波人童年的回忆中都少不了豆酥糖的香甜。讲到豆酥糖,位列“宁绍地区四大糕点”之一的陆埠豆酥糖最为正宗。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陆埠永丰豆酥糖大有来头:始于咸丰七年,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入选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最具余姚特色旅游产品。 陆埠永丰豆酥糖的老板叫郑鹏飞,10岁不到就在父亲身边学做豆酥糖的他,至今已做了30余年。如今,每次做起豆酥糖,他都不急不慢,稳中带劲。 豆酥糖的主要配料以黄豆为主,辅以少量面粉、白砂糖、黑芝麻等,将上述原料用机器加热磨粉之后铺在台面上。 取出熬制好的麦芽糖,裹上一层粉,用擀面杖擀薄,折叠,再撒一层粉,擀薄……这样循环往复直至叠出64层。 接着撒上芝麻粉,将糖裹成柱状,扯开,分别搓细。然后将糖用3根木棒夹齐,压成型,最后切块。 老板娘熟练地铺开一叠包装纸,在一角刷上用面粉调成的糨糊,一面接过老板切好的豆酥糖,均匀地分成3个一段,放在包装纸正中间快速地折叠包装。多年来的配合使得两夫妻的动作和谐而高效。 郑鹏飞做的豆酥糖从不愁销量,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0包,还有人特意从北仑驱车过来买几百箱,但即使生意再好,他也“从来不为了产量而降低质量”。 多年来,郑鹏飞始终坚持亲自手作,雇来的伙计也只是让他们负责包装;工艺上,麦芽糖熬制的时间、温度都会随着外部的季节、天气有所差异;用料上,郑鹏飞更是保证黄豆粉足量,这样才能保证豆酥糖的豆香。另外,他还依照现代人的口味减少了白砂糖的配比。 郑鹏飞已是陆埠永丰豆酥糖的第五代传人,他希望这门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能够得以延续。好在如今他20多岁的儿子也掌握了豆酥糖的制作方法,不时会抽空来店里帮忙。 认识达人村 达人村是宁波首个田园综合体,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畈里塘村,以乡村生活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为使命,融合了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华东地区罕见的城市中心田园休闲旅游目的地。 见习记者 王悦宁 吴灵俊 通讯员 罗怀青 沈波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