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中的加工贝壳环节。 |
|
骨木镶嵌作品。 |
“图案古拙,几同汉画,手艺精绝,凑雕工致。”这是宁波地方志上对于骨木镶嵌这项传统工艺的传神记载。 作为宁波传统工艺的四大瑰宝之一,骨木镶嵌的发展几经沉浮,如今正再度焕发新的光彩。其精美的工艺、隽永的审美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来学艺拜师。淘宝上的吆喝,也引来不少网友粉丝。 完成一件家具 需一百多道工序 走进位于千年慈城古镇边的杨建强艺术馆,600多件风格各异的骨木镶嵌作品让人大饱眼福。大到刻画了上百个人物、花鸟形象的四面屏风和传统大衣柜,小到一张薄薄的书签,每个器物上都能看到骨木镶嵌工艺的精致呈现。 骨木镶嵌就是在红木、花梨木等木材上,嵌饰骨、贝、象牙等薄片,是一种曾在宁波较为盛行的家具制作工艺。浙江省工艺大师杨建强告诉记者,过去宁波有钱人家里,不管是床、榻、太师椅,还是首饰箱、茶盘、花盆架,都能用上骨木镶嵌工艺。“窗门开开地板房,白骨嵌锒大眠床”,这句宁波老话的后一句,说的就是用骨木镶嵌艺术制成的睡床。骨木镶嵌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一起,被列为宁波传统工艺“四大瑰宝”。 走进骨木镶嵌制作车间,一股原始红木的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在加工一个个微小的骨木镶嵌片,细微之处只有一两毫米宽,容不得一丝马虎。 “我从33年前开始学做骨木镶嵌家具,光是跟着师傅用钢丝锯贝壳,就花了两年时间。”杨建强说,做一个完整的骨木镶嵌家具工艺复杂,共有一百多道工序。其中,仅骨木镶嵌环节就有几十道工序,包括拷贝、贴花、钉骨、锯花、排花、胶花、拔针、凿槽、平底、修边、胶合、刨平、线雕、霖漆、刮漆等。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最后成品的艺术效果和实用功能。 骨木镶嵌的用料也十分考究,为了截取到可用的平面,牛骨多采用牛肋骨和腿骨。贝壳用得最多的是珍珠贝,越大的珍珠贝给匠人的创作空间越大。杨建强的工作室里,最大的珍珠贝有洗脸盆那么大。如今,为了追求造型效果,五彩斑斓的鲍鱼贝、进口的红贝也被用在骨木镶嵌工艺。因为象牙原材料十分稀少,一些考究的骨木镶嵌作品会用上象牙来体现人物的面部和手部,让人物的肤色更加传神。 骨木镶嵌匠人是怎样练成的 想成为一个骨木镶嵌匠人不容易,会做木匠活是基础,因为要刻画人物山水花鸟形象,绘画功底也必不可少。做骨木镶嵌还是个苦差事,买来的贝壳因为肉柱都没有清理干净,经常是腐败发臭的,打开来常常满是虫子。 常年的劳作,在杨建强的手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摊开他的双手会发现,不但手掌和手指因为常年紧握用力变得粗糙厚实,还满是老茧和大大小小的伤痕。每天接触各种木头锯末、贝壳粉和鱼胶,掌纹里总有不少洗不掉的劳作痕迹。 拼骨片需要巧劲,否则长达十几厘米的细长骨片很容易断裂。而在骨片上刻画,则需要手下的功夫,每凿一下,起码要用上提二三十斤重物的力气。否则下刀略偏,人物线条就不对了,还会把贝壳片、骨片弄断。 虽然如今各种现代化工具越来越发达,但骨木镶嵌制作过程中,能使用机械化工具的地方还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工序都需要靠匠人的一双手。 “我曾经尝试用激光刀来切割贝壳和牛骨,后来发现行不通,边缘会发黑,影响效果。”杨建强说,骨木镶嵌匠人用的工具外面买不到,大多是自制的。最常用的钢丝锯,不但竹片要根据贝壳大小自己制作,就连钢丝锯条都是买来钢丝自己一刀一刀开刃而成。一根纤细的钢丝,匠人会用小刀在上面开出三面锯齿,便于钢丝锯在使用时可以随意转弯。锯齿距离的大小则决定钢丝锯的锯力大小,只有经过千百次的磨炼,匠人们才能把一把钢丝锯做得用起来得心应手。 传统工艺淘宝开店引来新粉丝 说起骨木镶嵌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杨建强用几经兴衰来描述它的命运。这门手艺,最远可追溯至殷代,并在清乾隆年间得到繁盛。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建强进入慈城的一家工艺品厂工作,那个时候,骨木镶嵌成为宁波市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从业人员一度达到3000多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营和集体手工艺企业纷纷解体,大批骨木镶嵌手艺者转行,骨木镶嵌工艺开始衰落,如今宁波坚持做这一行的匠人不到百人。 近几年,杨建强欣喜地发现,骨木镶嵌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传统的骨木镶嵌产品以家具、妆奁居多,如今骨木镶嵌的微型家具、木梳、小镜子、书签、木碗等,因为迎合了现代审美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精髓,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欢。杨建强还开起了淘宝网店,用互联网方式传播宁波传统文化。在他的网店里,各种婚庆用的骨木镶嵌木碗卖得最好,不少结婚的新人喜欢预订上一对。 几百元一套的骨木镶嵌微型家具也很受欢迎,还成为旅游景点最受欢迎的纪念品。现代的年轻人大多嫌老式家具太厚重,放在家里不协调。微型的骨木镶嵌家具只有普通家具的百分之一,虽然看着像小孩子“过家家”的玩具,但工艺一点不马虎,只有一两厘米长的龙纹装饰,蜿蜒的龙身上龙爪细如发丝。这样的骨木镶嵌工艺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变得更加时尚,很容易唤起大众对传统工艺的认同感。 喜欢这一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80后的张先生在慈城工作,每到周末他都喜欢到杨建强的工厂里去转转,看看工人们锯贝壳、嵌骨片,随手买上几件小物件。 杨建强每个月到镇海一所学校去上课,坚持了两年,教同学们怎么做骨木镶嵌工艺品,每次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机缘巧合,一位喜欢上骨木镶嵌的19岁男生因为学得快、悟性高,拜杨建强为老师,正式行了拜师礼,打算毕业后就到他的工作室去学艺。 把骨木镶嵌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工艺的实用化以及审美现代化,这或许就是让骨木镶嵌这一传统工艺重现辉煌的密码。 记者 孙美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