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庸和《神雕侠侣》导演张纪中在象山影视城接受采访。 |
 |
金庸和《神雕侠侣》主演在象山影视城合影。 |
 |
象山影视城神雕侠侣城门口,金庸亲笔题写的“神雕”。
本版图片 通讯员 杨忠华 摄 |
2005年1月 本报记者与金庸面对面 2005年1月10日,我突然接到一个任务,去象山采访新版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相关新闻。一直从事财经领域新闻的我起先有点纳闷,但听说将要接受采访的名单里有金庸的时候,我简直是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征程”。 那可是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10余部武侠小说塑造了一个庞大的武侠王国,并以此影响了几代人的金庸啊。我从小学就开始看他的书,大学毕业离开杭州的时候,最贵重的行李是一套三联书店版的金庸全集。 途中我反复想应该怎么抓住机会离得他近一点,怎么提问能引起他的兴趣。根据经验,像金大侠这样的人物出场,周围肯定围满了人,接受采访一般也是主办单位安排的群访,人会很多,抓到一个提问的机会并不容易,而能让他答出我所想要的答案,可能也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事。 语速很快,思维跳跃 其实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金庸“本尊”,初次见他是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个大教室里。1999年,金庸受聘成为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成就了文坛名人与高校联姻的一段佳话。此后他来浙大做过讲座,虽然我是人文学院的学生,但是他的名气太大,其他院系的学生闻风而至,很早就来抢位子,我是站在走廊里听他的讲座的。我很感谢我的职业,能让我有了近距离接触少年时候偶象的机会。 他语速很快,思维跳跃,很快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中间没有转折。与他交流,你的脑子转得很快。 2005年那次采访之前,他已主动提出辞去院长一职,引起诸多议论。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我确实提出辞职,主要还是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够好,没有很多时间给学生上课。不过浙大的领导几次挽留我,希望我暂时不要辞,等换届的时候再考虑。”当我以浙大人文学院毕业生的身份问是否还能称其为“金院长”时,金庸笑笑说:“那要看学生们喜不喜欢我,还愿不愿意这样称呼我了。” 把作品看成自己的孩子 在专访中,金庸不止一次地表示,他把作品看成自己的孩子,之所以来象山探班,“给足新《神雕侠侣》面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张纪中答应他拍片子不会背离原著。我记得他当时说:“有的电视剧把我的小说改得完全走了样,我很不喜欢,就像自己的小孩子让别人带了几天,接回来的时候发现断了个手指,不是完整的人了,相信喜欢我小说的读者也不喜欢这种过度的改动。” 他说他也爱看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看到合意的片断,会回想起当年自己写相关场景时的心情。在他的设想中,《神雕侠侣》跟《天龙八部》不一样,后者主要讲英雄豪气,而前者侧重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要拍得浪漫一点。”他还说,刚知道定下来由刘亦菲演小龙女的时候,他还挺担心,觉得小说里小龙女的年纪要比刘亦菲大,怕她演不好。 感叹生与死距离之后 对于当年的采访,我印象很深的是金庸对于生与死的一段感慨。他自曝2004年12月26日刚从普吉岛回来,躲过海啸大难。“当时看到海水卷上来,我感到生与死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金庸告诉我们,2004年圣诞节和家人在普吉岛度假,“这回差点见不到大家了,还好我们住的宾馆在比较高的地方,海水涌过来的时候只波及了下面两层,把厨房和餐厅冲掉了。我当时还不知道,呵呵,可能是人年纪大了,反应也迟钝了。记得当时我们叫了早餐,迟迟不见送来,就打电话去催,酒店也没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说不好意思,请再等等。其实厨房都冲掉了,哪还能做早餐啊。后来酒店里的人说发生海啸了,让我们再往楼上搬,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刚刚躲过一场大难。” 记者 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