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剧种的接班人

    □绿漪

    今天要去排演《守财奴》。楼利辉一早起来,边做早餐边低低地哼着。这时候,上小学的儿子居然也唱起来,而且唱得一字不差。他天天在家练,连孩子都把其中的唱段记熟了。“今天让妈妈送你去学校吧。”他说。母子俩走后,他去了单位,提前一刻钟到,默默地把自己的角色过一遍,然后集体排演开始。

    从小,楼利辉就能说会唱,唱歌、跳舞、演小品,班上的文艺节目少不了他。他酷爱越剧,放学回家,每每跟着录音机学赵志刚的唱腔,几乎每一段,他都稔熟于心,有时还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有一天,母亲都犯糊了:“是你在唱,还是赵志刚在唱啊?”他读初二时,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招生,他专门去龙山剧院应试。但是,越剧团不招男演员,他只好失望而归。

    1992年下半年,为培养新一代姚剧艺术接班人,余姚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在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姚剧专业班。初试地点在余姚工人文化馆。姚剧是小剧种,大家都不会唱,那就自选内容。考试时,楼利辉唱的是越剧《何文秀》。初试结束,主考的沈守良老师对他说:“回去买磁带,学一首歌,下次再来唱。”这时他知道,自己是进入复试了。复试揭晓,有31人进了姚剧班。这一班里,就有他现在的同事黄利明、景洁丰、黄飞、段华君等。现在,大家都在剧团里挑大梁。

    姚剧专业班的学制为三年。校方承担文化课教学,姚剧团承担专业艺术教学。沈守良、寿建立、王育红、顾英、戴御敌等老师专门来辅导他们。楼利辉虽说学戏年龄偏大(此前他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嗓子条件好,唱腔韵味足,还是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他深深珍惜人生中的这次机遇。严寒酷暑,他早起晚归,勤奋练功,常常冬天也练得汗流浃背。有一次,他练“毯子功”兴奋异常,高难度的动作连着练三次,最后一次由于转身太快,把腰给摔了,结果,吃了好几个月的药。毕业会演时,沈守良老师亲自给他化妆。“沈老师把我的胡子给剃掉了。当时,我心疼得要命。”楼利辉说。剃胡子,那是多小的事啊,后来正式踏上舞台,他深深感悟到,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新春佳节合家团圆的时候,剧团却马不停蹄地赶往山乡演出;比如,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演员们却穿着薄薄的戏服在露天临时搭建的戏台上表演,有时日场接着夜场。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农村文化大礼堂遍地开花,灯光和舞美越来越炫酷。但是,表演还得下真功夫。

    楼利辉在新编大戏《王阳明》、《严子陵》、《浪漫村庄》中担任主配,在传统戏《半把剪刀》、《半夜夫妻》、《借妻》、《秋香送茶》、《守财奴》等中担纲主演。他的戏路宽,能正能邪,宜庄宜谐。《秋香送茶》中,他演一位轻浮好色的富家子弟,曾获得宁波专业剧团比赛的一等奖。在《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中,他演四乡亲中的一个。那是一部轻喜剧,说起这部戏他很兴奋,“我们很喜欢这个戏,滑稽幽默,演的时候自己也乐在其中。虽然演出很累,常常满头大汗。我演的是一位五体不勤、四肢无力的农村懒汉。我就用我早年的生活观察经验去演绎。同时我还加了一句乡村人的口头禅,结果导演觉得挺好,就保留了。从那时候开始,我感悟到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准确、细腻地刻画人物。”

    生活中的楼利辉平易、谦和。不演戏的日子,他就宅在家里,主动包揽家务,算是因为经常演出对家人的一种弥补。他和他的同学们虽然都颇具资历,但是到台后,照样和新人们一起搬道具,拉幕。虽然他们天赋很好,能唱流行歌曲,也能表演其他的戏曲,但是作为姚剧人,力求专一投入,把这个小剧种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