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即初心,心初如一

“九九归一·贺圣思书画作品展”举行

“九九归一”书法条幅
国画小品:木臼、酒埕、搓衣板

    前天,宁波文化界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位书画家的展览刷屏了,那就是10月30日在李元摄影艺术馆开展的“九九归一·贺圣思书画作品展”。圈内的人一致高度评价,圈外的人大凡好奇追问。

    用书法入画,用写意入篆,用金石味入书法,用诗文入书画。贺圣思的书画篆刻作品,不仅互通且互融,因此他的作品有着吴昌硕的老辣、齐白石的简练、黄永玉的趣味,形成了特有的“文人画”的风格。

    诗书画印的全才,不多。因为能够把一项做到极致就已不易。然而,贺圣思做到了。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真正的艺术创作生涯,是从60多岁退休后才开始的。

    贺圣思,1938年4月生于镇海。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画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协顾问,宁波市作协会员,宁波市政协书画院画师。行草书陶潜《归鸟四章》四条屏入选“浙江省书法60年系列特展·书法名家作品集”,篆刻“书蠹”等入选《当代古典细朱文精品展作品集》,中国画《荷塘四条屏》《寂园四品》分别入选浙江省第5届、第6届花鸟画展。

    梅山盐场 艺术的磨砺起步

    梅山盐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对于贺圣思,却是难得的磨砺。看过他书画的人会感觉,那粗犷有力的线条里有着海盐的那种来自海洋的生命力。

    他曾经在梅山晒盐22年,在报社做副刊工作19年,退休后,才从事自己喜欢了一辈子的书画。

    他回忆:“说起书画一道,倒是真的天生有缘。七八岁时打好格子照着样子描‘总理肖像’,在家里、学校一炮打响,之后又甩开手脚临摹《勠力同心》宣传画,据说也蛮像样子。”

    “后来上中学,受美术老师影响,开始爱上中国画。齐白石、吴昌硕、八大山人、黄宾虹等是我一路走来的私淑导师。与此同时,我还临习《散氏盘》《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以及颜鲁公、黄庭坚、何绍基等名家名帖;学习玺印、汉印、浙派印等篆刻经典。只是整体学习过程缺少系统理论引领,没有具体老师指导,常常是胸中有意,笔下乏技,故而作品产出甚微。”对此他还是颇为遗憾。

    1958年,贺圣思高中毕业。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体弱多病,备受母亲宠爱,一发病,母亲就让他病休,停停歇歇,高中毕业比同龄人迟了三年。这一年,因家庭出身不好,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被指定去梅山盐场参加劳动。

    海岛的生活是艰苦和枯燥的。每天收工回来,贺圣思就窝在床里看书。不能画画写字,他就偷偷地搞篆刻,一把小刀,一方印石,成了他的寄托。

    后来“文革”开始,会写会画的贺圣思倒是有了用武之地。虽然只是写写标语、画画伟人像,但也是一种锻炼。当时周律之老师在市文化馆工作,时常跑到各地市文宣队指导工作,渐渐地,他们熟悉了起来。1980年,《宁波日报》复刊,周律之老师打电话给他。于是,贺圣思告别22年的盐场,成为宁波日报社的副刊编辑。这一干,又是19年。

    “三戏堂”  玩是心态更是境界

    为什么取名“三戏堂”?贺圣思说,他以“游艺”的心态去画画、写字、刻印。因为文字工作是职业,所以被省略了。他家的中堂上挂着一幅字“喜把丹青染夕阳”,题跋为“余尝镌有一印,曰‘廿年潴卤工,廿年文字匠’,记录浮生行状,晒盐苦,码字累,退休后,决意远离此二端,遂有所书之乐事也”。

    宁波市文联原党组书记邹大鸣用“九九归一,十全十美”来形容这次展览的水平,他还趣称:“贺老师是‘宁波的黄永玉’,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玩。贺老师玩书画,无浮躁烟火,远离金钱利益,全凭挚爱与执着,一般艺人学而不得其要领。同时,贺老师的个性淡泊宁静,唯有心境致远才能达到妙品神品之高度,这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国学修养不能分离。”可谓是贺圣思的知音。

    退休后,贺圣思读了大量作品,不仅读画,还留意体味其跋语内容和跋语书法,品味其文、书、画是否处于同一个审美层级。他读大师们的笔墨语言,陶醉其中:吴昌硕的大气磅礴、齐白石的酣畅稚拙、黄宾虹的浑厚凝重、潘天寿的风骨险峻,并逐渐融汇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个性淡泊的贺圣思一直把书画当成退休后“自娱自乐”的爱好。一次,市政协联谊会举办画展,姐姐贺圣参是联谊会成员,邀他也参加联谊会,并带作品参展。拗不过姐姐的面子,他创作了几幅画。周围的书画界人士很是诧异:贺老师居然会画画,而且画得不错。这时,省里评奖,把他的画作送去参赛,没想到居然获了奖。“我想,评奖一般都是圈子里的事,没想到,我这个圈外人居然得了奖。作品得到肯定,我很受鼓舞。”他说。在一些画家朋友的热情相邀下,他慢慢步入了这个圈子。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专业训练的束缚,贺圣思的作品更可以随性发挥,很是“放得开”,使得作品呈现出拙朴而充满意趣的艺术风格。此次展出的国画作品中,除了常见的体现文人雅趣的梅兰竹菊,大多是生活类的小品。

    在他眼里,什么都能入画。一坛老酒,一块搓衣板,一个陶钵,一块石头;一只看蜘蛛的猫,两只螃蟹,两条鱼,蜗牛和野草……不管什么题材,在他笔下,均气韵生动,配以简洁幽默的题款,散发着浓浓的生命意趣,把传统笔墨中那种感伤寄远的艺术情感,全部化为了和谐美好、健康爽朗、生机昂然的审美情调,呈现出大气的格局和温润的气质。

    相比画作的趣味,贺圣思的书法显得更加厚重。此次展出的《院士林记》和《咏院士林》等是他自己创作的对历史人文的解读。而《临颜真卿祭侄文稿》和《书黄庭坚题唐本兰亭》,以意使笔,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自如,进入挥洒之境。

    “九九归一,一归于心,心即初心,心初如一。”这是本次作品展中的一幅书法作品。运笔刚劲,凝练有力,充满了金石气。书法下面落边款“人生但求如此,艺术当不二致”,这也是贺圣思纯粹的艺术追求。

    记者 陈晓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