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裴发邦在创作粉画。 受访者供图 |
讲述人:裴发邦 记者:陈爱红 采访方式:面对面 倾诉热线:15058047703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情感倾诉QQ:3148917426 情感倾诉微信id:150580477 在美国底特律福特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时任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洪磊颁发的中美艺术大使奖牌;粉画作品《帕米尔母亲》在第四届“西班牙国际粉画双年展”中获得金奖;《阳光照进阿孜古丽的家》《蒙古娃》等三幅作品入选第18届法国费蒂亚国际粉画艺术节;《塔吉克老人》获2018第32届IAPS国际粉画协会评选展提名奖和荣誉奖……北仑职业画家裴发邦的粉画作品近年来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在朋友圈里他被称为“国际获奖专业户”。 粉画是欧洲的第二大画种,一个中国人是如何在欧洲艺术家占主导的粉画界脱颖而出的?近日,记者采访了裴发邦,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 受父亲影响走上绘画之路 我1964年出生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我的父亲是一名司机,喜欢音乐和绘画。在我小时候,父亲每年都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绘画创作班的培训,我就像个小跟班跟着他一起去,就这样在文化馆接受了绘画的启蒙教育。当年给父亲培训的老师后来有很多成了大咖,如画国画的马西光老师,画油画的赵继光老师和朱乃正老师等。老师们每年来县里办培训班,有几个会住在我家。马西光老师在我家时,他作画我就在旁边看着,有时候他会摸摸我的头逗我玩。耳濡目染,我就这样喜欢上了画画。 初中毕业后我开始专攻国画,老师们也鼓励我报考美术学院。1984年,我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在上大学之前,有一件事让我感到自豪:马西光老师创作国画《高原人》时,我曾和一群同龄人穿着大皮袄扛着木头给他做过模特。后来,《高原人》在首届中国人物画展上获得优秀奖。 得到西班牙粉画大师指导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中学当美术老师。1996年,我来到宁波。2003年开始,我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每年有机会前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观摩。我常常在博物馆里一坐就是大半天,看梵高、莫奈、德加等人的原作,细细体味作品中色彩与光影的魅力,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 多年来,我主要专注于国画创作。看多了西方名画后,我想让自己的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国画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就开始改学西画。2010年,我看到了几张国外的粉画作品,觉得很新奇,就尝试着画一画。2015年,我从网上看到西班牙粉画大师维森特在苏州开设大师班的消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在大师班,我受到了系统的粉画训练。从2016年开始,我专攻粉画。2017年,我加入了西班牙国家粉画协会,是目前该协会唯一的中国籍会员。 深入牧民家中进行创作体验 我创作的粉画作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画的都是高原民族人物。为了画好这些人物,我从2015开始连续三年前往帕米尔高原,每年都要在那里和牧民们居住一段时间。我为什么能够走进牧民的家中?这也得益于家庭的熏陶。我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家中有蒙古族、回族、土族、满族和撒拉族五个少数民族的亲人。虽然我不识谱,但是我能演奏冬不拉、马头琴和都塔尔等五种少数民族乐器。2015年春天,我在社区文艺晚会上弹奏冬不拉时,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塔吉克族学生看到了,他们盛情邀请我暑假去他们的家乡体验生活。 我国的塔吉克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那里平均海拔4000米,塔吉克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音乐拉近了我和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相似的生活习惯让我很快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帕米尔母亲》的创作灵感是在我第二次到新疆时激发的。那时,我居住在一户塔吉克族牧民家中,一位老奶奶给我们倒奶茶,她不懂汉语我也听不懂她的语言,她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宁静而慈祥,她的目光让我想起了奶奶和妈妈,我抓拍了几张她的照片,从新疆回来后就开始创作。《帕米尔母亲》以那位老奶奶为原型,综合了多位母亲的形象,展示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妇人内心的安详。 去年我在美国第18届色粉100在线大奖赛获奖的《猎人》也源自生活,一个放鹰的柯尔克孜族猎人看着远方,他深邃的目光直击人心。为了画好他,我曾经专门观察他如何训练猎鹰。 期待宁波涌现更多粉画新秀 2017年2月,我的粉画作品《塔吉克姑娘》入选美国派克峰水彩国际双年展。自那以后,我的粉画频频入选国际画展并获奖。一些喜欢粉画的宁波画家开始和我切磋交流,我非常乐意和他们分享自己在粉画创作方面的心得,有时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很期待宁波能涌现更多的粉画新秀,大家共同进步。 不久前,2018第三届台湾粉彩艺术奖公开赛邀请我做评委,在我的推荐下,宁波粉画新人李亚洲的《老屋里的阳光》入围了。此外,宁波画家赵伟东的粉画作品也入选了缅甸首届国际水彩展。 艺术之路无尽头,我在粉画领域的探索也没有穷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