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类原先在山洞野外穴居,后来开始学会搭建茅屋草棚。随着文明的演进,砖瓦诞生了,成了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 奉化市西坞街道周村的一处山脚下,有座制作仿古砖瓦的窑厂,周利光是这家窑厂的窑主。今年54岁的周利光,是宁波现今为数不多的烧制古砖瓦的匠人之一。 上世纪初,周利光的祖辈迫于生计到洞桥镇小溪窑头拜师,学习烧制古砖瓦。后来祖辈把学到的技艺传给他的父辈。那个年代,是小溪窑头炉火最旺的时候,大小窑场几十个。周利光从小跟着父母在窑厂,和玩伴一起玩烂泥炮仗长大。16岁那年,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烧制古砖瓦这门技艺。 旧时在农村,砖瓦窑匠是门吃力的活。据周利光介绍,老底子窑厂制砖的泥取自河道,他们要根据奉化江水的涨落时间去取泥,一只船两个人合作,一个江边取泥,一个把泥脱水搬到船上。取江泥有许多讲究,江里积水滩的泥叫青泥,用来烧瓦片,而盘水滩的泥只能做青砖。 从江河里采来的泥要堆放数月,沥出水分后再进行炼泥、醒泥。窑工不断地用脚踩泥,使其富有韧劲。然后制坯,用钢丝切取泥料,利用模具或手工制作成型。从和泥、铲泥、挖泥、揉搓、割切、扣斗、抽坯、端坯、拾坯、运坯、上架,需经十几道工序。每天,约有4-5吨重的泥坯,过窑工的手。 砖瓦入窑时,周利光会亲自把关。砖瓦要一层一层地堆码,层与层之间、行与行之间要留有烟火道。一窑砖瓦必须要经七至十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烧制。封窑后,在窑顶糊上黄泥并泼水冷却,这一步称为“发青”,是决定古砖瓦能否烧制出青灰色的关键步骤。“发青”的工序是个神奇的转化过程,不是所有的窑工都能操作,需要有一二十年的经验积累,方能拿捏好分寸。 出窑这个时间段是窑工最辛苦的日子,四五个窑工把烧好的砖瓦传递到窑外。他们在窑内要经受高温的考验,尤其在夏天,身上汗流浃背,全身上下沾满灰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如今许多现代化设备使古砖瓦烧制工艺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而周利光依旧保留着窑匠的初心,他的窑厂是宁波唯一还在用土法生产仿古砖瓦的窑头,所烧制的仿唐、清年代的砖瓦,被天一阁、月湖西区、南塘老街、城隍庙、天封塔、慈城等处古建筑修缮工程中采用。 如今,随着各地窑头的陆续“熄火”,砖瓦窑匠这一手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周利光说: “我已经烧了近四十年的窑,还能再干一二十年,但我们这一代人会慢慢老去,窑匠工艺也会慢慢失传。真希望这门技艺有人传承。”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通讯员 严世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