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樱桃的滋味》读后感

    傅晓慧

    我猜测,很多被现代好莱坞大片熏陶出“电影美学”观念的观众可能不大会喜欢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执导的影片吧。因为这位伊朗导演从来都不认为调动一切高科技手段、利用所有光电声色打造出来的电影会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有着自身独立理念,并且总是背靠着身后广袤的伊朗土地、深厚的伊朗文化的导演,阿巴斯“固执”地认为:用镜头对观众进行灌输实在无趣。电影都是“谎言”,导演要做的是以影像构建起的“谎言”暗示出一份真实,一份深刻的人性真实。

    阿巴斯不拍商业电影,他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但他决不是那种拎着摄影机随意记录一切的所谓先锋导演。他觉得,电影虽然可以是对生活的精确模仿,但你要将所拍摄的杂乱素材变成电影,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导演便无异于房间角落的监控摄像头”。

    《樱桃的滋味》一书是阿巴斯对电影的一些想法,是随想随录的思维片段,接近于“手记”,遵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简易原则。这样,反而令其中文字有灵光乍现的质地,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强烈且鲜明的艺术家个性——文字背后分明是一个全身心扑在电影上的人,脑子宛如永动机般在时刻不停地琢磨着故事构思、人物表情、镜头剪辑……最有意思的是:阿巴斯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导演,可他听到某人评价他的作品“根本不像是有导演执导的电影”,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樱桃的滋味》一书坦陈了阿巴斯内心对电影的很多看法,有些看法的确比较特立独行。比如,他喜欢多意、模糊、开放的电影结尾,因为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喜欢用那些毫无表演经验的人来充当电影主角,“他们能演出最真实的自己”;他基本不看同行的作品,怕被影响……阿巴斯的不少观点,和当下资本为王、工业电影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环境格格不入,他的部分理念也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我激赏阿巴斯的直率、真诚和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我记得他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说是在某画展上,巴尔扎克和画家一起站在一幅画作前,画中有栋小房子,烟从烟囱里升起……巴尔扎克问了画家很多关于这房子里面住着的那户人家的情况。画家一问三不知,并觉得那些细节无关紧要。而巴尔扎克说:“我知道你不在意这样的事情,我很清楚你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住在那儿,屋前的花园里有几只公鸡,母亲准备了什么晚餐以及父亲是否付得起女儿的嫁妆……但如果你知道这些,这会是一幅更好的画。”作为导演,阿巴斯明显站在巴尔扎克这一边,他觉得自己应该知道电影中那些观众不一定能看到、想到的内容。如此,你拍出来的东西,才会比那些“不知细节”的导演给予观众更丰富细腻的感受。

    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到《樱桃的滋味》,以及《随风而逝》,阿巴斯的电影,永远是不多的话语,日常的场景,找不到炫技成分。他把想告诉你的都放在镜头里面了,至于你看到没有,那是你的事。他也不费劲为你诠释电影的主题、特色。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所偏爱的那一类型的电影是观众们不被剥夺理性,不必屈服于感情勒索,但需要用更有意识的眼光看待的事物。因为一部好电影,让你无法动弹。它挑衅,唤醒内在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后很久仍在拷问你。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脑海中,有时是很久之后才能完成。”阿巴斯希望自己的电影里有一些悬而未决的东西,能“让观众们也干一些活”,这样,“一种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了”。我想正因如此,我们翻看《樱桃的滋味》时,才会被里面的句子打动。其实,是被阿巴斯的激情打动了,他在点燃自己创作欲望的同时,也点燃了观众对艺术的渴望。我承认,如果我不是他的忠实观众的话,我不会去购买并阅读这样一本看上有些凌乱的书,可当我看了以后,发现的是书中话语宛若零珠碎玉,穿在一起,依然宝蕴光含。

    阿巴斯是含蓄的,内敛的,也是极简的,可他有本事以简胜繁,好比唐人写诗,一首五绝,写尽天地人心,还有余味无穷。他致力于通过电影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他也是在拓展观众的影视体验能力。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只有观众的审美提高了,电影的质量才能随之上升。

    艺谭语丝

    西方的抽象主义艺术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它的始祖有俄国艺术家康丁斯基和马列维奇,荷兰艺术家蒙德利安,法国艺术家德隆涅。当时的抽象主义艺术家比较坦率,发表宣言不掩掩盖盖,他们认为艺术不反映、不认识现实,艺术的使命仅仅表现艺术家本人的本能的下意识的感受。因此,他们在绘画中往往是斑点、色块和线条“杂乱无章”的组合,在雕塑中是大理石、花岗岩或者金属的“非现实性”的结构;他们认为这是“无对象艺术”。不过,现在玩抽象主义艺术的人,往往会说自己的作品是对现实曲折的、梦幻般的反映,来自心灵的反映。呵呵。 司马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