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从最基础的识谱和练习做起,打开一扇音乐艺术之门。通讯员供图 |
在日前结束的宁波市第十六届艺术节中小学生课堂器乐合奏比赛中,来自鄞州区的一所农村点校——五乡镇贵玉小学的套笛乐队从全市27所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小学组一等奖。这也是该校在该项艺术赛事中连续三年获得市、区两级比赛的一等奖。学校99%是外来务工子女,孩子们从音乐基础零起步,打开了一扇音乐艺术之门,奏响了农村娃娃的音乐梦。 零起步,从最基础的识谱学起 五乡镇贵玉小学有12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19个省(市),99%是外来务工子女,几乎所有学生都毫无音乐基础。为响应全市“人人学会一件乐器”的号召,从2015学年开始,贵玉小学选择成本较为低廉的直笛进课堂,在保证人人会演奏的前提下,择优选择特别优秀的学生在每周的拓展性课程中加以训练,并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了一支套笛乐队。 而该项工作由当时全校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陈斌老师推动开展。陈老师2009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自幼学习管乐,对管乐教学有一定的研究。面对这些从未碰过西洋乐器的孩子们,陈老师迎难而上。 陈老师还记得第一次上乐器课时孩子们的反应:“他们看到直笛时,第一反应是上去摸一摸。”一支高音笛需200多元,一支低音笛要1500多元,很多外来务工者家庭舍不得,家长只买了二三十元的小笛子给孩子练习。 因为音乐,这些孩子的生命中充满了欢乐。“学乐器不仅可以识谱,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多声部训练还能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陈老师说,单独的直笛可以吹奏成曲,多声部的直笛可以组成套笛乐队。 为了上好器乐课,陈老师编写了竖笛校本教材,学校为此添置了20余万元的乐器。 吹直笛,让生活有了乐趣 对于业余生活匮乏的务工者子女来说,直笛让他们的生活有了音乐,有了一个爱好。 来自安徽阜阳的张俊俊手指修长,很符合入选直笛社员的要求,他四年级时申请加入,但没有被选上。他没有放弃,整整一年,他每天回家坚持练习,五年级时终于成功地成为社团一员。 孩子们学乐器并非一帆风顺,还需要面对家长的担心。来自安徽黄山的程凯利喜欢音乐里的力量,为了争取到学习直笛的机会,程凯利每次都早早完成作业,努力学好文化课,用好成绩向妈妈证明“音乐可以帮助自己变得更好”。 来自江西赣州的陈钱懂得,只有用成绩证明自己,吹直笛才会成为父母、老师都支持的行为。于是,音乐排练教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高声部排练时,中低声部的同学争分夺秒地做作业,中低声部排练时,高声部的同学埋头写作业,甚至赛前候场时,孩子们带妆写作业。 首登大舞台,打动评委拿下第一 努力的人从不会被辜负。从最初的《剪羊毛》《小红帽》这样的简单小曲,到如今孩子们能演奏《超级玛丽亚》这样的高难度曲子,并经常在学校晚会、汇报演出上献艺。 来自贵州的吴木林初学直笛时,被邻居小伙伴嘲笑是在“吹牛”。而今,他这个“牛”越吹越大,作为社团的“三届”老成员,吴木林已经和乐队小伙伴们一起参加过3次鄞州区课堂器乐比赛,都拿到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而市级比赛,前几年都是录像评比,今年是首次采取现场合奏,这也是这支乐队成立以来首次登上大舞台参加演奏。为迎接比赛,陈老师拉队伍,排日程,采取大块时间集中练,见缝插针分散练相结合,力争做到排练上课两不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贵玉小学套笛乐队全体队员在现场演奏中,以扎实的音乐基础,良好的音乐素养,娴熟的团队协作,打动了评委和观众,荣获了一等奖的殊荣。吴彦 薛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