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中的文明劝阻雕像。 |
|
图书馆环境。 |
我市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年课外阅读6本以上,属狗的读者位于借阅排行榜首位……类似数据,正不断汇入大学园区图书馆智慧化数据中心,成为新环境下图书馆有机成长的养分。 美好生活离不开精神建设,文化是关键。如何让图书馆成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大学园区图书馆正努力做好传播、传扬、传承这三篇文章。 传播全民阅读之花 读者调查报告显示,曾备受追捧的金庸小说不再是孩子们的心头爱;阅读缺乏自主性;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偏少。宁波市民年阅读量为5.23本,虽比我国人均(4.66本)略高,但与一线城市仍有差距。 针对上述现象,图书馆坚持教育性、公共性、协同性,推行多渠道、多群体、多路径策略。 “多渠道”打造“2+2+X”阅读矩阵,通过两大活动(教育系统读书节、王应麟读书节)、两大主题讲座(宁波教育大讲堂、明州大讲堂)及其他特色活动,为读者提供立体化、个性化选择。“多群体”渗透“分众阅读”理念,形成“家—校—社”推广平台,定期组织文学名家、中科院老科学家进校园,与高校合作举办专题讲座,积极拓展分馆,关注山区海岛、农村学生的阅读需求。“多路径”则推出“网购、网借、网约”三位一体图书荐购服务,开展阅读分析调研,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服务纵深。 传扬先进知识之火 新时代的图书馆,就是要让读者花最短时间,找到最适合的书。大学园区图书馆的“四个优化”工程来助力。 优化知识发现。整合升级中心门户,实现读者一键检索多种类型数据库,海量信息高效提取。优化知识传递。依托文献接通知识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链接在甬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本地读者,并与NSTL合作提供高端文献服务。服务平台上,平均日传文献700余篇,现已累计传递文献776万余篇。优化知识学习。去年在甬高校慕课平台在线学习27224人次,拥有特色课程153门,引进精品课程60门,实现了课程评价、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创新。优化知识共享。对在甬高校创建的18个特色库推出绩效考核,牵头组织高校实行数字资源联采制度,大大缩短采购时间,节约采购经费。 传承人类文明之光 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承人类文明。大学园区图书馆用时两年,打造精致、贴心、人文的阅读空间,展现图书馆的温馨之美。 图书馆资源建设,始终坚持“更懂得读者需求”方向。围绕“精准、按序、有效”目标,坚持“以用定藏”,实现精品类、社科学术类以及教育类等图书按比例区分采购。数字资源进行绩效管理,主要从资源内容、下载量、使用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早七点到晚八点半,全年无休的大学园区图书馆拥有一批守得平静、甘于付出的图书馆员,他们用“一万小时黄金定律”不断激励自己,也在图书馆和谐文化中不断成长。 徐叶 施虹宇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