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州雁村 |
|
宁海许家山村 |
近日,由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办,市名城办、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联合承办的“寻迹历史文化名城·最美宁波”系列评选活动,得到了各区县(市)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本次活动通过各地报名和专家初选,提出20个“最美古村落”、18处“最美古民居”、21名“最美古建筑守护人”候选名单,现向公众开放投票渠道,选出您心目中的10个“最美古村落”、10处“最美古民居”、10名“最美古建筑守护人”。 公众投票方式: 1.“宁波规划”微信公众号、甬派APP首页及“规划”栏目; 2.在本文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及“古建筑守护人”候选名单的“□”内打“√”后,寄送到宁波市规划局(鄞州区江澄北路575号规划大厦B709;联系人:周老师,89187332),请附上您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和地址。 3.公众投票结果将与专家评审相结合,评选出最后入选名单。 投票截止日:11月22日(邮寄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 最美古村落(候选名单) (在□内打√,最多勾10个) 1.李家坑村 □ 李家坑村,位于海曙区章水镇,西南背靠大峰山,东北面朝大皎溪。该村是海曙四明山中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延续了明清时代的古村肌理,体现出山林隐居生活的隐逸之气。 2.半浦村 □ 半浦村,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姚江北岸,是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慈城旅游区的水上门户。现存中书第、陆善堂、益丰门头等一批优秀古建筑20余处。 3.走马塘村 □ 走马塘村,位于鄞州区姜山镇。古村走出了76名进士,有“中国第一进士村”之美誉。该村历史遗存以民居建筑为主,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国时期,少量明代建筑以及两处宋代排屋。 4.雁村 □ 雁村,位于鄞州区塘溪镇,被誉为“宁波的香格里拉”。该村是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乡村聚落的典型代表。村内传统建筑群落保存尚全,村内永晏桥、永靖桥等7座桥串联起村庄两岸,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卷。 5.马头村 □ 马头村,位于奉化区裘村镇,已有1100多年历史。该村建筑具有明清浙东家族式民居特色,可谓“卵石路石板道,青砖小瓦马头墙,雕梁回落花格窗,石条门框高门头”。 6.青云村 □ 青云村,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村落特点在于其历史上的剡溪码头与奉化西部货物集散地的繁华,以及尊书重教的文化,是一个独具集镇建筑特色与书香文化魅力的古村落。 7.岩头村 □ 岩头村,位于奉化区溪口镇西南山区,该村体现出清末明初浙东山区典型的村落格局。清末民初形成的溪东街,风貌保存完整,沿途有名人故居、特色祠庙和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大宅,有蒋介石发妻毛福梅故居等。 8.栖霞坑村 □ 栖霞坑村,位于奉化区溪口镇西部四明山区的河谷地带。目前村庄内建筑包括古廊桥、石拱桥、庵堂、庙宇、祠堂和大量的清末民初建筑群,均为典型浙东风格的砖木结构坡顶建筑。 9.建设村 □ 建设村,位于东钱湖畔。村落整体呈现家族聚居结构,村内巷弄风貌保存完整,“家家有祠堂,户户有堂前,条条巷弄通埠头”,给人一种“湖中山尽钓矶处,轻鸥柳堤渔家停”的意境。 10.中村 □ 中村村,位于余姚鹿亭乡东南部,有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古村落风貌。村落布局犹如一副象棋棋盘,故有“棋盘村”的美誉。村内有省级文保单位白云桥和余姚市级文保单位仙圣庙戏台。 11.柿林村 □ 柿林村,位于余姚市大岚镇,拥有“柿林、山色、老街、古村”的特色资源。该村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古建筑。 12.方家河头村 □ 方家河头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东南侧,是慈溪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千年历史文化古村落。该村建筑以清代和民国的居多,有方家洋房、前三房刺史第、天一门头等古建筑。 13.洪魏村 □ 洪魏村,位于慈溪市掌起镇南部,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期的党政指挥中心和政治中心。村内现存商周聚落遗址、战国石室墓,及历经封建各朝至近代的古寺庙、古港埠、古窑址、古战场、古牌坊等。 14.许家山村 □ 许家山村,位于宁海县茶院乡,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全村建筑以当地特有的青铜色“铜板石”构筑,整体看似一个石头世界。 15.力洋村 □ 力洋村,位于宁海县东部,以桃花溪为主景区,景观壮丽多姿。力洋新街东侧有一条清代至民初风格的古街和一片规模恢宏的古建筑群,既有沿海渔村的雄浑和粗犷,又有江南特色的精细与纤秀。 16.河洪村 □ 河洪村,位于宁海县梅林街道。该村下河自然村的古建筑群相对集中,干氏道地、东干氏道地、明镜第、明正第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极具保护与研究价值。 17.麻岙村 □ 麻岙村,位于宁海县桑洲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约1003年。该村主要的古建筑群是陈家三台,其空间格局完整有序。 18.东门渔村 □ 东门渔村位于象山县石浦镇。现存古建筑有明初的城隍庙、天后宫、王将军庙;清代建筑民居有任氏故居、周万兴渔行等。村内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开洋节、谢洋节、渔民号子,是一个“活”的渔文化博物馆。 19.儒雅洋村 □ 儒雅洋村,位于象山西周,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尚留有驿站古道及欧阳桥等。现存古迹有何恭房祠堂、崇本堂、新大份后幢、友二房等。 20.溪里方村 □ 溪里方村,位于象山县墙头镇。村里保存着国学大师陈汉章亲手编写的方氏宗谱,数十栋考究的古建筑,雕梁画栋,精致大气,有“九房三堂”之称。 最美古民居(候选名单) (在□内打√,最多勾10个) 1.鲍家墈地房民居(275、276号)□ 鲍家墈地房民居(275、276号),位于海曙区鲍家墈村,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前后两组三合院式结构,坐北朝南,由主楼及两侧厢房构成。该房屋总体格局及主体结构保存较好,为该地区典型三合院落。 2.日房后新屋 □ 日房后新屋位于鄞州区走马塘村,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两进院落。现存中轴线上布置塞口墙、明堂、正房、后天井。 3.王家大屋 □ 横溪王家大屋,位于鄞州区横溪镇,为汉代郡守王泽之后人所建。清皇帝曾多次下诏表彰王氏一门,留有石刻圣旨多块。王家大屋分为老王家和新王家,老王家小四合院式,建筑风貌以宋式为主;新王家又称王家大屋或进士第,每进房屋之间有弄堂相连,是典型的清朝格式。 4.廿四间走马楼 □ 廿四间走马楼位于鄞州区咸祥镇,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主体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578平方米,合院式结构,不但楼下四面贯通,楼上的走廊也四面连通,可达楼上任意一间,故称走马楼。 5.圆洞门 □ 圆洞门位于鄞州区新张俞村,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南北两进院落,南侧门厅面阔三开间,正厅屋顶硬山造。北侧正厅屋顶也为硬山造,院门为圆形石门,宛如圆月,因此称圆洞门。 6.马头惟暨堂 □ 马头惟暨堂位于奉化区马头村,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08年)左右,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为马头村中最气派的一座古宅。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庭院内有50多间楼屋。 7.居敬后畈邬氏民居 □ 后贩邬氏民居位于奉化区西坞街道西坞村,坐北朝南,占地2646.4平方米。该建筑规模较大,布局严谨,门厅雕刻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8.甲岙地房 □ 甲岙地房民居位于奉化区甲岙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905平方米,四合院式,民居规模大,雕刻精细,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9.钱家大院 □ 钱家大院位于余姚市浪墅桥村,为典型江南民居建筑,布局规整,雕刻精美。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高墙合围呈三合院式。 10.银号客栈 □ 银号客栈位于慈溪市鸣鹤古镇,为清代双层多进院落,整体格局保留基本完整,正房排列紧密,内中正厅张贴着清光绪庚辰年沈祖高中秀才的捷报。 11.水夫故居 □ 水夫故居位于宁海县力洋村,建于清乾隆前期,四合院式,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宅东首后厢房南髟顶处有一灰塑“独占鳌头”图案,标志科举文化。这里也是当代大翻译家叶水夫故居。 12.五门大宅 □ 五门大宅位于宁海县力洋村,是力洋现存古宅中保护最好的最完整的一栋大院,建于乾隆后期,仿宋建筑、明清式样。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回”字形四合院,被省内专家称为“浙江东南第一大豪宅”。 13.群峰簪笏 □ 群峰簪笏位于宁海县前童镇,是前童最具代表性的一幢古宅院。高耸的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显赫的象征;大门两上方镶有“五福”青瓷,又称“五福临门”宅;两只倒挂的镇宅狮子,暗喻“事事如意”;院内左右两大房窗上刻有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表明宅主治家育人的良苦用心。 14.陈家三台 □ 陈家三台位于宁海县麻岙村,为陈氏家族聚居的豪门大宅,由9个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9个院落之间分别由两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和两条东西走向的通道相隔,其平面恰似“井”字形“九宫格”。 15.陈汉章故居 □ 陈汉章故居位于象山县东陈村,是一座两层青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设规模2784平方米,为晚清建筑。由学圃堂、缀学堂、老宅门三部分组成。正大门壁上“陈汉章故居”五字,系“学术泰斗”季羡林所题。 16.孔家穿堂宅院 □ 孔家穿堂宅院位于象山县墙头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前后两个三合院式,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前院正屋五开间楼屋,后院正屋九开间楼屋。孔家穿堂宅院整体格局保存较好,建筑规模较大,柱梁构筑规整。 17.三戒堂 □ 三戒堂位于象山县黄埠村,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宅院为三厅九明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中堂栋梁上曾经悬过圣旨箱,喻示着家族曾有的辉煌,是黄埠村最好的古建筑。 18.新大份 □ 新大份位于象山县儒雅洋村,为何式孟献公所建四世同堂的大宅院,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两横大宅,中间为大穿堂,东西两首,各有大厢房。 最美古建筑守护人 (候选名单) (在□内打√,最多勾10个) 1.海曙区前虞村 虞如定 □ 虞如定,65岁。30多年来收集、寻访当地以及鄞县的历史和文化,把鲜为人知的老回忆整理成记录本。如今,虞如定的历史记录本有近200本,包括《前虞村》《宁波历史文化与虞氏》等。 2.海曙区蜃蛟村 徐峰 □ 徐峰,蜃蛟村人。作为蜃蛟村的一名守护人,他在维修工艺、引导村民修缮意识、古建筑保护等方面有更多见解,更懂得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村民了解古建保护的重要性。 3.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邬毛银 □ 邬毛银,1948年生于宁波。2005年,他放弃商铺经营,重返走马塘,创办了“走马塘邬毛银收藏馆”。开馆13年,他为8万余人次海内外游客义务讲解,被誉为“走马塘文化守护人”。 4.奉化区马头村 陈贤灼 □ 陈贤灼,马头村人,2014年率先组织族众亲人,捐助修缮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酒坊古宅旧居。他编写了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文化礼堂的相关资料,为古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出谋划策,被称为村里的“活字典”。 5.奉化区青云村 杨海定(今年5月17日清晨因病猝然离世)□ 杨海定,1963年出生。2010年年底,他放弃年收入百万元的企业,回村任职党总支书记。2014年,青云村启动保护古建筑、修复古村落工作,他培养出一支专业修缮队伍,全村6万多平方米的古建民居至今已修复约80%。 6.奉化区葛竹村 王如君 □ 王如君,葛竹村人。自2013年担任葛竹村支部书记以来,他自筹资金修缮武岭分校、祠堂、云梯桥等,带动村民参与村落保护。2015年,葛竹村入选为第三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入选为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 7.东钱湖建设村 朱球 □ 朱球,自担任建设村书记以来组织实施了古建修缮、老路恢复、环境提升等工作,使村庄的肌理、风貌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2016年,建设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8.慈溪山下村 沈伟明 □ 沈伟明,山下村人。1996年,他承担虞氏旧宅的业余文保工作,与申保工作小组一起完成申遗工作,虞宅于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文保单位。2015年,他被评为“最美优秀业余文保员”。 9.市级古戏台非遗传承人 葛招龙 □ 葛招龙,传统匠人。2000年起从事古建筑收藏与修缮,组建60人专业工匠团队参与修缮古建筑40余处。2017年起,他自筹资金对湖头村枫湖草堂宅院进行维修,采取以宅养宅的方式进行利用保护。 10.宁海县文物办 徐培良 □ 徐培良,1999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他调查整理县内古建筑资料,及时申报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黄坛三堂”、“宁海古戏台”、前童古镇、许家山村、龙宫村等先后获得各级文保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11.宁海麻岙村 王式华 □ 王式华,麻岙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做好麻岙村陈氏宗祠、过街楼、别业书院、大份道地等古建筑修缮工作。2015年,麻岙村获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12.宁海许家山 叶全奖 □ 叶全奖,2006年起担任许民村(下辖许家山等5个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开发石头古村发展乡村旅游,许民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13.宁海力洋村 沈方河 □ 沈方河,1989年开始匠人生涯,2013年起开始关注力洋古宅修建事项,牵头对村内现存古建筑进行走访考察,建立古宅保护清单,动员村民一起保护,还古建筑一方安宁静谧的旧土故地。 14.象山樟岙村 谢才华 □ 谢才华,75岁。50年来不停追求创新剪纸艺术,成为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3年任樟岙村村支书后,对高上门、对山楼、鲍氏大宅、神庆庙等传统建筑以及古建筑进行修缮,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 15.象山溪里方村 方岳兴 □ 方岳兴,村党支部书记。他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目前已完成古建筑修缮13座,其中方恭房建成全省首家村级美术馆,仁三房打造成了“圃舍·溪里方”精品田园美宿,小石堂成为乡村振兴工作室等。溪里方村先后被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传统村落”。 16.象山 夏乃平 □ 夏乃平, 1985年年初,调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直至退休。30多年来,他进行过大量古建筑的调查、勘察,作过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文保点的推荐申报。退休后作为文保志愿者,为文保工作贡献力量。 17.余姚临山文化站 赵顺峰 □ 赵顺峰,1984年调入临山镇文化站后,编写“临山卫城文化系列丛书”,对古城建筑实施分级保护。2015年开始,先后维修了沈明记洋楼、邵氏老宅等历史建筑,为临山的古城保护、历史文化传承默默奉献。 18.余姚柿林村 沈炳荣 □ 沈炳荣,2000年6月担任大岚镇柿林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他筹措资金150万元重修沈氏宗祠。在他带领下,柿林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19.陶海燕 □ 陶海燕,近十年来积极参与遗产保护工作。2014年年底,组织团队参与第一批历史建筑普查活动,成为有新增历史建筑点最多的团队。2015年、2018年,陶海燕在普查中制止了马径茂昌房、邱家民居建筑等有价值老宅的破坏。 20.谢国旗 □ 谢国旗,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撰写过文章、出版过书籍达300余万字,成功申报它山堰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村近30个。在地面文物保护领域,被称为“文化遗产活字典”。 21.杨古城 □ 杨古城,1979年起着手研究保护宁波区域建筑遗产。30年来,经他呼吁保留及发现的宁波域内历史文化遗产多达100多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被称为文保“领头杨”(羊)。2008年,杨古城获中国文化遗产年度贡献奖。 周科娜 岳平 周维 陈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