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生,愿做一棵树

我市首届集体树葬安放仪式昨举行

4位树葬者家属在恬静淡然中送别亲人

家属在树上系上卡片和千纸鹤寄托对逝者的思念。记者 崔引 摄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这首三毛的诗歌《来生我愿做一棵树》,由盲人艺术家董鲁达朗诵起来,格外温暖有力量。

    昨天,以“来生要做一棵树”为主题的鄞州区省级树葬示范点开园暨宁波市首届集体树葬安放仪式在同泰嘉陵举行。在漫山苍翠的双峰山溪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第一批4位树葬者家属在恬静淡然中,诗意地送别了亲人。

    现场

    芬芳桂花林下安息

    鲜花丝带诉说哀思

    “等我死了,就把我葬成一颗树吧。葬我成一棵普通的树,但要会开花。会开花多好看呀,哪怕然后落花,哪怕然后落叶,更哪怕落叶落得只剩下树丫和枝丫。如果小鸟愿意,就在我的手上来筑巢,如果孩子愿意,就爬在我的头上偷走鸟蛋……”这首王海桑的《树葬》,描绘了一场美丽的告别。

    走进鄞州区同泰嘉陵生态树葬区,那是一片开阔的山林平台,背倚双峰山,山泉轻轻地从旁边流过。放眼望去,一片桂花林伫立微风中,上面悬挂的黄色丝带和寄托哀思的卡片随风摇摆。桂花树脚下,是约10平方米的绿色草坪,逝者的骨灰将安眠于此。

    舒缓的音乐响起,葬礼司仪宣布安放仪式开始。只见家属们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走到桂花树下,缓缓将亲人的可降解骨灰坛安放进入。随后,家属为亲人奉上三把黄土,再洒下花瓣,愿入土为安。在礼仪工人填土封穴后,家属依次献上菊花,向亲人鞠躬告别。

    礼成之后,家属们从包里掏出事先写好的思念卡片,挂在桂花树上,风吹来,飘动的卡片似乎在诉说着哀思。“父亲,一路走好!”“母亲,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女儿……”

    没有燃放烟花爆竹,没有焚烧纸钱,音乐、鲜花与丝带,将这场生命的告别装点得静穆而温馨。在树葬区的前方,是一座树葬安放纪念墙,首批4位逝者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上面。

    记者看到,陵园特地为家属准备了绿色的树葬纪念册。绿色的小本子上,记录了逝者树葬的地理位置,家属以后可对应寻找,当作永久纪念。

    讲述

    四姐妹为父亲第一个报名

    母亲说,以后也要追随他

    92岁的章连根老人在3个月前离世,4个女儿商议后为父亲报了树葬。同泰嘉陵工作人员说,因为报名最早,章老先生算是宁波树葬集体安放的“第一人”。

    “父亲生前就留下了遗愿,要丧事从简,不留骨灰,不要坟头,不立墓碑,实行生态葬,洁净大地,还自然以绿水青山。”章家四姐妹的老大章佩珠说,来到现场,她们很庆幸父亲这一路走得并不孤单,还有几位生前未曾谋面,但身后却有着相同志愿的朋友一起同行。

    四姐妹都来送别父亲。一位从杭州赶来,一位从上海赶来,还有两位在宁波本地,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讲起父亲的一生,姐妹们都很自豪,称赞他是一位对工作、对家庭、对子女都倾尽全力的好人。“那时我们姐妹还小,一家生活全靠父亲一人工作养活。父亲是一人在上海过着单身生活,工作格外努力,常年只在食堂吃饭,多年不添新衣,将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寄回家。逢年过节回家探望,总给我们姐妹买来新衣、零食……”

    送别父亲的场面,姐妹们请人拍好了照片,她们说要回家给89岁的老母亲看看。“如果不是近日身体不适,她原本也是要来的。”姐妹们说,母亲对生死之事看得很淡,和父亲一样,希望能亲近自然,为地球增绿,她已打定主意要追随父亲的路。

    引领

    宁波有了省级树葬示范点

    篮球场大小桂花林能葬960位逝者

    同泰嘉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树葬区共种植了20棵桂花树,每棵树下可安葬48位逝者,也就是说这片篮球场大小的桂花林可葬下960位逝者。为了方便后人祭扫,树葬区的门口立了大大的纪念墙,安放者的名字将镌刻在上面。

    据悉,今年年初,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在全省推广树葬工作的文件精神,鄞州区民政局委托国家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同泰嘉陵对鄞州区树葬示范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昨日,鄞州区省级树葬示范点如期落成开园,并迎来首批4位树葬集体安放的先行者。

    作为鄞州区省级树葬示范点,同泰嘉陵的树葬区目前面向鄞州区户籍人员提供免费穴位,同时向全大市开放,相关安葬补贴按照各区出台的生态葬补贴办法予以受理,其中有部分区也实行了凭生态葬手续免费的政策。记者 滕华 通讯员 朱韩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